本词条由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崔界峰审核认证
睡行症是指起始于睡眠前1/3阶段,从慢波睡眠觉醒时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以从睡眠觉醒后呈现持续性意识模糊,同时伴下床活动为基本特征,很难唤醒。以前称为梦游,现研究表明,症状发生于NREM睡眠(慢相睡眠)后期醒转时,并没有做梦,改为睡行症,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或在他人引导下回到床上,无论是即刻清醒还是次日醒来均不能回忆。
睡行症发作时,尽管眼睛是睁开的,但是行动看起来较为笨拙,有时会卧地继续入睡。
可在室内走动,有时甚至会离开卧室或走出家门,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或在他人引导下安静的回到床上。
次日通常无法回忆,发作过程中突然唤醒可产生恐惧情绪,有时表现为易激惹或冲动。
睡行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部分睡行症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大多数儿童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症在15岁前后会自行消失。对于成年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从而确定病因。
睡行症是一种睡眠障碍,即睡眠-觉醒节律异常或紊乱,遗传学因素在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与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有关。
部分疾病可促使睡行症的发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偏头痛、脑损伤,或导致睡眠觉醒障碍的疾病。
睡行症有一定家族倾向,家族中可出现多人患该症。当父亲或母亲有阳性史时,子女的发病风险增加一倍,若双亲均有阳性史,则增加两倍。
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也有一定关系。
药物性因素如碳酸锂,吩噻嗪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以及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和抗胆碱类药物等可加剧睡行症或导致睡行症的发生。
睡眠剥夺可使睡行症的发作频率增加,如过度疲劳紧张或饮用咖啡因饮料等。
如噪声、光线等外部刺激也可诱发睡行症。
睡行症患者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在室内外活动,发作时,尽管眼睛是睁开的,但是行动看起来较为笨拙。次日通常无法回忆。可伴有夜惊症、遗尿症。
睡行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第一次多发作于4~8岁,儿童高达17%,成人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多伴有暴力行为,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无明显规律。
睡行症通常发生于慢波睡眠的转醒期,可表现为仅从床上坐起,并不下地,目光呆滞,做一些无意识刻板的动作后躺下继续睡眠,或床上坐起直到行走,可进行一些日常习惯性的动作,甚至出现冲动行为、逃跑或攻击。
睡行发作时通常不说话或有自言自语,处于发作中的患者通常很难唤醒,强行唤醒时常出现精神错乱。发作过程中任何时候均不清醒,事后不能回忆发作症状。
儿童发作过程中如果突然唤醒,可产生恐惧情绪,有时表现为易激惹或冲动。
由于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即使没有突然唤醒,事后将病情告知儿童,依然会引起儿童惊惧恐慌。
夜惊症又名睡惊症,是指突然从深睡中发生的觉醒,并伴有因强烈恐惧产生的尖叫、异常行为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夜惊症不但影响睡眠,对中枢神经及心理也可造成损伤和刺激。
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的排尿,多见于儿童,是儿童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少数患者为成年遗尿。夜间遗尿多见约占80%,也可表现为白天遗尿或两者皆有。
如出现睡眠中突然起床,在室内外活动,目光呆滞,有无意识的刻板动作等行为,可有冲动行为,或逃跑、攻击等,应及时就医。
患者年龄?
睡行症出现的频率?时长?
患者父母是否有过睡行症?
患者近期服用了哪些药物?
是否有其他精神症状?
该病始于NREM第3睡眠周期,第1或第2睡眠周期的慢波睡眠结束时最常见,伴有弥散、有节律的δ活动,或与θ活动混合,有时表现为δ波和a波的混合状态。但由于该病并非每晚均发作,可行睡眠剥夺联合慢波睡眠期强迫觉醒试验,以此提高睡行症检出率。如果记录到不伴有任何异态睡眠行为的患者多次从慢波睡眠中觉醒,或伴有典型的睡行症行为均支持该临床诊断。
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人格测试,如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以全面了解儿童心理状况。
具备以下临床特征即可确诊:
反复发作在睡眠中的起床活动,般持续若干分钟,不到2小时。
发作时,患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无言语反应,不易唤醒。
在清醒后(无论是发作后还是再日次清晨)患者对发作过程无法回忆。
尽管发作醒来的最初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茫然及定向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任何损害。
不能由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疾病、药物或物质滥用解释。
如额叶癫痫, 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刻板单一,发作时间及次数不等,发生于睡眠任何时间,发作后不能回忆,睡行症多发生在慢波睡眠,一般仅发作一次,自动症更复杂,且不出现强直或阵挛发作,可行脑电图鉴别。
REM期即快动眼睡眠期,发生在伴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老年人多,多导睡眠图(PSG)多显示REM睡眠出现,表现为与梦境相关的暴力样行为,睡醒后无异常,睡行症则发生在NREM睡眠期,行为缓和,少见暴力行为。
当患者发生梦游时应该引导其回到床上睡眠,不要强制唤醒,次天早上也不要告诉或责备,否则会造成患者挫折感及焦虑感。
要注意在患者的卧室内勿放置危险物品,防止意外发生。
如果发病频繁,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保障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睡前排空膀胱、避免刺激饮料的摄入等措施可能对减少睡行症的发生有效。此外,睡行症发作时,不要试图唤醒患者,发病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苯二氮䓬类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可阻断或预防睡行症发作。常用的药物有丙咪嗪、氯米帕明、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常规剂量,于睡眠前口服一次,一般3周为一个疗程。应注意突然停止使用药物或者忘记服药,可能引起反跳性发作增加。
如自我催眠和松弛疗法等有助于去除影响睡眠的因素,能够缓解症状。
睡行症患者饮食上无特殊要求,规律饮食,食物种类多样化,多吃绿色蔬菜,不吸烟,少饮酒即可。
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一日三餐按时吃饭,不可暴饮暴食。
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搭配,膳食均衡,不挑食。
儿童应多喝牛奶、豆浆,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
睡行症的护理主要包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预防睡行症发作引起的意外伤害,给孩子营造轻松向上的家庭氛围,减少儿童卧室危险物品。
避免因患儿偶然出现睡行症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致使睡行症状加重。
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培养孩子强大的抗压、抗批评能力。
密切关注患者睡行症发作的次数、时长,以及发病时的行为等,睡行症发作时,及时引导患者上床入睡,预防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如果发作频繁须及时就医。
睡行症患者,尤其是儿童,如果发病频率低,家长注意病情监测和保护即可,对于自己知道有睡行症的儿童,家长应注意安抚,多抽时间陪伴儿童,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就医后,家长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对睡行症的过度关注,偶有发作无需告诉儿童,给孩子一个健康轻松的成长环境。
让患者保持睡眠充足,尽可能避免睡觉时有噪音,或解除其他干扰睡眠的因素。
睡前关闭和锁定门窗,将尖锐物品收起来,远离危险环境。
睡行症的预防应注意规避风险因素,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学会正确调整压力,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避免服用可能引起睡行症的药物,如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物、锂盐、抗精神病药物等。
给孩子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引导儿童多接触正能量的,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避免压力过大,注意放松,睡眠充足,充分休息。
[1]武力勇.药物性睡行症[C].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224-227.
[2]江开达.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Theodore A stern.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手册.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武力勇.药物性睡行症[C].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