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少尿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 杨冰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少尿是成人24小时尿量小于最低值的病理状态。尿量<400ml/d或每小时尿量<17ml为少尿,<100ml/d为无尿。若尿量<500ml/d,代谢产生的废物则不能完全从肾排出,少尿即意味着肾功能不全。少尿与无尿本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

  • 少尿根据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少尿的原因有: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脏排血功能下降以及肾血管病变等;肾性少尿的原因包括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病变;肾后性少尿的原因有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尿路的外压等。

  • 当患者出现少尿时,应立即就医查明病因。肾前性少尿或无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补充血容量、治疗心力衰竭,纠正休克。肾后性少尿的患者,要积极解除泌尿道的梗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 少尿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饮水量。如果患者是因为绝对容量不足导致的少尿,建议多饮水,改善肾脏供血。如果患者存在明显水肿、心衰、容量负荷过重,应该限制液体的入量。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肾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血尿、腰痛、心悸、胸闷、水肿、发热、尿痛
好发疾病
、、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治疗周期
视原因而定,多为长期治疗。
常用药物
呋塞米、氢氯噻嗪、托拉塞米
常用检查
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泌尿系超声、肾穿刺活检
是否严重
视病因而定
重要提醒
少尿患者需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存在血容量不足者,可以进行输液治疗,容量负荷过重者,需要利尿消肿治疗。提前建立静脉通道,以免血容量不足休克后难以建立静脉通道。
病因

引起少尿的病因很广泛,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其中以泌尿系统疾病常见。此外,严重脱水也可造成少尿。

疾病因素

肾前性

有效血容量减少

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重度失水、大出血、肾病综合征和肝肾综合征,大量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和浆膜腔,血容量减少,肾血流减少。

心脏排血功能下降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体循环功能不稳定。血压下降所致肾血流量减少。

肾血管病变

肾血管狭窄或炎症,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长期卧床不起所致的肾动脉栓塞血栓形成;高血压危象,妊高征等引起肾动脉持续痉挛,肾缺血导致急性肾衰竭。

肾性

肾小球病变

重症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因严重感染,血压持续增高或肾毒性药物作用引起肾功能急剧恶化。

非肾小球病变

急性间质性肾炎包括药物性和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生物毒或重金属及化学毒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的肾盂肾炎并发肾乳头坏死。

肾后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

如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

尿路的外压

如肿瘤、腹膜后淋巴癌、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前列腺肥大。

其他

输尿管手术后,结核或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肾严重下垂或游走肾所致的肾扭转、神经源性膀胱等。

相关疾病
、、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非疾病因素

严重脱水也可引起少尿的发生。

症状

少尿患者表现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根据病因不同,可伴有不同的临床伴随症状。

症状分类

肾前性少尿

患者有引起肾脏灌注不良的疾病或诱因。尿常规大致正常。肾小管功能良好,尿浓缩功能正常,尿比重>1.020,尿渗透压>500mOsm/ (kg·H2O),不会出现完全无尿。血尿素/血肌酐比值≥20∶1。及时纠正原发病后,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1~2天内)。

肾性少尿

大部分患者具有肾脏病的病史和体征。尿常规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小管功能异

常:包括浓缩功能,尿比重常<1.015,尿渗透压<350mOsm/(kg·H2O),可有肾性糖尿、肾

性氨基酸尿。与肾前性比较,治疗相对困难,部分患者肾功能虽可恢复,但恢复较慢(1周到数月)。

肾后性少尿

典型表现为突然完全无尿,可反复发作(此项提示价值最高)。有尿排出者,尿常规可有血尿(非肾小球源性)、白细胞尿,也可大致正常,但不会出现大量蛋白尿。有尿路梗阻的形态学改变(B超、X线腹部平片、逆行性尿路造影、放射性核素肾扫描等)。急性梗阻解除后,多数患者于2周内肾功能恢复正常。

典型症状

少尿主要表现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伴随症状

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结石

伴肾绞痛。

心功能不全

伴心悸、气促、胸闷、不能平卧。

肾病综合征

伴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

肝肾综合征

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腔积液和皮肤黄染。

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

伴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

急性肾盂肾炎

伴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

前列腺肥大

伴排尿困难。

并发症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少尿患者的肾脏不能正常排出体内代谢废物以及调节电解质代谢,造成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尿路感染

少尿患者多存在尿路基础疾病,易并发尿路感染。

就医
如出现少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出现少尿症状的具体病因,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就医指征
  • 持续少尿,不缓解。

  • 少尿伴随其他症状,如肾绞痛、大量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少尿出现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等。

就诊科室
本症多在泌尿外科、肾内科就医,必要时可前往急诊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少尿出现的时间?

  • 24小时尿量,近一小时尿量?

  • 是否是第一次出现少尿症状?是否曾经接受过诊治?

  • 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肾绞痛、大量蛋白尿、高血压、尿频、尿急、尿痛等)

  • 近期或长期是否服用过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毒素等)

  • 发热前有无出现大出血、休克、心力衰竭、高热等病史?

    有无慢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尿液检查

计算24小时尿量,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有无肉眼血尿或血红蛋白尿。测定尿常规。

肾功能检查

代表肾脏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排泌和酸化等功能。肾功能检测是判断肾脏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确定疗效、调整某些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包括血尿素、肌酐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等。

肾脏穿刺活检

是诊断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

尿路平片、超声、腹部CT等,可以很好地观察泌尿系统结石,有无肿瘤,观察腹膜后情况,也能看清肾脏的形态和位置是否异常。

诊断标准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即可诊断为少尿。进行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出现少尿的原因。

鉴别诊断

该症状较典型,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相鉴别。

治疗
针对少尿的症状,应首先明确出现少尿的具体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
家庭处理

出现少尿后应及时就医,避免在家自行处理。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适当饮食。

  •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存在绝对血容量不足,可进行输液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给予心电监护。

对因治疗

肾前性

如果循环血容量减少,需要提前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扩容治疗。心脏排血功能下降时需要强心、利尿、扩血管,如西地兰、呋塞米等。

肾性因素

明确肾脏具体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

解除梗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饮食

少尿患者若明显水肿,应严格限制水以及钠盐的摄入量,同时要注意戒烟戒酒,忌口肥腻、油炸食物。

饮食调理
  • 肾功能不全者要注意低盐饮食,选择优质蛋白。

  • 如果容量负荷重,严格限制水以及钠盐的摄入量,食物以清淡为主。

  • 避免食用有毒食物,如腌制、过期食物等。

护理

少尿患者应应注意限制体力活动,进行卧床休息,遵医嘱配合相关治疗,以有效改善症状。

日常护理
  • 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等,判断是否存在血容量不足。

  • 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

  • 规范进行用药,如出现水肿的患者应注意利尿药物的护理。

  • 急性肾衰竭患者除对症治疗外,还需给予肾脏替代治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直到肾功能恢复,应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监测肾脏的滤过、重吸收以及分泌功能。

心理护理

少尿患者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的情绪,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缓解焦虑,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少尿患者引起严重水肿时,应该严格限制水以及钠盐的摄入量。

预防

避免任何可引起少尿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肾功能。

预防措施
  • 对于长期服用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的药物,应该定期检查肾功能。

  • 对于肿瘤患者,若有引起泌尿道梗阻的可能性,有手术指征,应该选择手术治疗。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积极治疗结石。

  • 对于心衰患者,积极治疗,改善心功能。

  • 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积极明确病因和病理类型,给予相应治疗,促进疾病缓解。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五年制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6-4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