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疲劳

本词条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李裕明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疲劳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作为一种临床症状,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一种倦怠、乏力的状态,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可在过度的体力或脑力活动后出现。几乎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劳累。这种暂时性的劳累通常有明确的原因,并且通过休息可以很快得到缓解。很多疾病也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患者的疲惫、倦怠感将会长期持续,并不会因休息而缓解,甚至可能不断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严重妨害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进而改变患者的性格和情感,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 疲劳属于一种异常状态,通常由于过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后引起的疲劳可在休息后缓解。如由于疾病因素引起,患者的疲倦感呈持续性,并且不会随休息而得到缓解,甚至可能加重。

  • 生活中很多原因能引起疲劳,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也可由生理或心理疾病导致,常见病因有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各系统疾病。

  • 主观上有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嗜睡、呼吸困难、虚弱都是疲劳的常见症状。

  • 疲劳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方案,并改善饮食结构,适当锻炼,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
疾病别称
疲乏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嗜睡、呼吸困难、头晕、腹泻、食欲不振
好发疾病
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糖尿病
治疗周期
视情况而定,一般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后多可获得缓解
常用药物
根据原发病而定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CT检查、MRI检查
是否严重
视疲劳程度而定
重要提醒
注意防治并发症,加强原发病的护理。
病因

生活中很多原因能引起疲劳,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也可由生理或心理疾病导致,其他常见病因有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各系统疾病。

疾病因素

传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支原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尤其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疲劳更加明显。

营养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肥胖、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等。可伴有营养不良、畏热多汗、性情急躁、震颤多动、心悸、乏力等症状。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血清病、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有皮疹、关节疼痛、溃疡等症状。

慢性消耗性疾病

结核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肿瘤可有各种肿瘤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感染可因不同的感染疾病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精神心理疾病

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可导致患者出现疲劳的症状。

药物不良反应

如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化疗药物、抗抑郁症等精神类药物,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疲劳的症状。

相关疾病
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糖尿病
非疾病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状况、精神因素、过度活动等可引起疲劳,如长期酗酒或吸毒、长期熬夜、过度运动导致运动量超出人体负荷等。

症状

疲劳属于一种异常状态,患者的疲倦感呈持续性,并且不会随休息而得到缓解,甚至可能加重。主观上有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嗜睡、呼吸困难、虚弱无力都是疲劳的常见症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而出现不同的系统的临床表现。

症状分类

生理性疲劳

指人体因生理状态而产生的困倦和机能失调现象,经过充分休息能够恢复。其受遗传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任何生理性疲劳的产生都有明确原因,如体力疲劳是在繁重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时出现等,生理性疲劳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

病理性疲劳

指在不足以引起疲劳的体力或脑力活动的强度下出现明显的疲劳,休息不能充分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病理性疲劳一般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引发因素,这是病理性疲劳最重要的特征,且病理性疲劳多伴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 患者主观上有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多为体力活动后出现。患者心理层面会比较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心情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信心、思维混乱、工作效果下降的临床表现。

  • 从身体的层面来讲,患者会出现偏胖或者偏瘦的症状,并且会有四肢乏力、全身疲惫、失眠、嗜睡、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

伴随症状
  • 伴有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皮肤苍白、口唇青紫等可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见于慢性肝病。

  • 伴有血糖升高、多饮、多食、多尿者见于糖尿病。

  • 伴有呼吸急促、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可见于各类贫血。

  • 伴有食欲不振、水肿、血压升高、嗜睡等可见于慢性肾病。

  • 伴有头晕、头痛、精神状态异常者可见于精神疾病。

  • 伴有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者、器官功能障碍可见于红斑狼疮。

  • 伴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可见于各类慢性胃肠道疾病。

并发症

营养不良

长期疲劳不缓解可导致食欲降低,消化功能异常,可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等症状。

感染

由于持续疲劳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结核病、尿路感染等。

就医
若患者出现持续的疲劳状态,且经过休息后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伴或不伴有其他症状,此种情况应该及时就医,通常经积极治疗后病情会好转。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请就医:

  • 持续或反复主观感觉疲乏无力,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

  • 伴有嗜睡、虚弱、精神改变。

  • 伴长期低热、食欲差、贫血、消瘦。

  • 伴咳嗽、咳痰、咯血、胸痛。

  • 伴多饮、多食、多尿。

  • 伴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

  • 晨起较轻,晚间较重,伴有眼皮下垂、表情淡漠、颈软。

  • 伴淋巴结肿大、头痛、失眠、游走性关节痛。

  • 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诊科室
疲劳可以就诊于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
医生询问病情
  •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疲劳的?一过性还是持续性?是否在进行性加重?

  • 疲劳是在活动后出现的吗?休息后能得到缓解吗?

  • 近期是否经常做一些剧烈的运动或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是否存在睡眠欠佳的情况?

  • 既往出现过类似症状吗?是否服用过相关药物?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嗜睡、呼吸困难、咳痰、咯血、缺乏食欲、头痛、失眠等)

  • 是否有什么病史?(如肝炎、甲亢、肿瘤等)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应检测各项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对相应部位进行详细检查,注意体温,营养状况,皮肤黏膜有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淋巴结是否肿大,甲状腺是否肿大、有否杂音,心肺功能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和炎症、感染。

血脂、血糖

明确病因,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

血沉

血沉加快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活动性炎症。

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病原体抗原/抗体

明确病因,判断是否发生相关的疾病。

尿常规

可以鉴别尿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生化成分。也可寻找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细胞、癌细胞或病原体感染。综合尿液和血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判断患者的大致病情。

影像学检查

CT、MRI、多普勒超声、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可以明确病因,显示病变的具体部位、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

心电图

观察心律是否正常,整个心跳过程是否出现变化。若有必要医生还会给患者实施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疲劳病因,即可做出诊断。如疲劳伴有长期低热,进行性贫血,体重减轻,需警惕恶性肿瘤;疲劳伴血糖升高、代谢紊乱、多饮、多食、多尿,需警惕糖尿病;疲劳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肤或眼睛泛黄,需警惕慢性肝病。

鉴别诊断

该症状较典型,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相鉴别。

治疗
疲劳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方案,并改善饮食结构、适当锻炼、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
家庭处理
  • 如是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致,患者应改善饮食结构,坚持适度锻炼,逐渐摆脱疲劳、倦怠的困扰。

  • 若是在服药过程中引起,患者应尊医嘱停用此类药物或与相关科室医生协商改用其他治疗方案。

  • 如果存在诱发疲劳的疾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到院治疗

消化道疾病

在治疗原发病时,还需要患者均衡饮食,注意补充营养。

重症肌无力

无法根治,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能让症状得到控制。胸腺切除手术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减少用药剂量,甚至使症状不再复发。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改善肌肉反应能力。个别极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用到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晚期要加强营养、心理安慰及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和医生应首先尝试消除患者最严重的症状,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主要通过心理引导和药物干预来进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控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由此给身体各器官带来的损害和不良后果。甲亢的治疗手段有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131)和甲状腺切除手术等。

饮食

疲劳患者应注意改善饮食结构,补充营养,合理膳食搭配,注意食物多样化,同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以逐渐改善疲劳困倦的症状。

饮食调理
  • 宜吃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或富含钙、铁的食物;宜吃素淡果品、清润之品。如胡萝卜、芝麻。红枣等,富含维生素,以增进营养,改善症状。

  • 忌吃辛辣、肥甘滋腻、腥发之物,如辣椒、烟酒等,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复发。

护理

疲劳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如可积极治疗原发病、增进营养、细心护理、注意调整饮食、适当运动、注意调整心情等。

日常护理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用脑,积极休息,不滥用药物。

  • 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稳定的情绪。

  • 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病情监测

对于明确病因者,应遵照医生治疗计划严格执行,定期复诊,观察疗效,适时调整方案,控制病情长期稳定,如糖尿病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观察其变化趋势来判断疗效,以便于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对于各项指标均正常者,每隔半年至少体检一次,监测各项指标变化趋势。

心理护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预防

患者平时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适当锻炼,避免久坐,定期体检,做到早期筛查,以预防症状发作或加重。

预防措施
  • 每天坚持适量锻炼,例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一般以半小时为宜,注意不要运动过度造成身体不适。

  • 戒烟限酒,远离毒品和二手烟,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 白天适当休息,但睡眠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否则就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 不滥用药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