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本词条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曹丽丽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当各种原因使其血流量下降,就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如眩晕、头痛、走路不稳、恶心、呕吐、听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多在24小时内缓解,临床上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简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高发病,其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交感神经障碍、体液因子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及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加,近年来VBI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 鉴于VBI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视物旋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复视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严重影响,近年来临床愈发重视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多层螺旋CT成像等技术对于VBI的诊断效能已得到广泛认可。

  • VBI的发生机制包括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性改变、椎动脉起源变异/发育不良、微栓子形成等,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均可导致微血管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下降,进而引发VBI相关临床症状。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头痛、眩晕、共济失调
好发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
治疗周期
本病多需长期治疗
常用药物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倍他司汀、阿司匹林、降脂药
常用检查
头颅CT、MRI及相关实验室化验
是否严重
视情况而定,缺血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
重要提醒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作突然且反复的特点。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减轻患者的临床反应,降低眩晕发作的概率,必须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正确、有效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疾病因素导致,且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见,但并非只局限于心血管系统疾病。

疾病因素
  • 可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症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

  • 动脉血压过低使得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

  • 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

  • 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等,也会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关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
非疾病因素

该症状多不由非疾病性因素导致。

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可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也可伴发其他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时的共同症状

眩晕、恶心、呕吐及行走不稳等,通常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可有一过性眩晕发作,重者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常见在此基础上出现突发意识障碍、短暂性完全遗忘等椎基底动脉表现,重者还可出现椎基底动脉梗塞,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如脑干、小脑、丘脑及枕叶脑梗塞,导致严重意识障碍、球麻痹及肢体瘫痪,重者可因呼吸循环抑制而死亡。

头痛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头痛多表现为头的后半部或非局限性头痛;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的头痛位于头的前半部。

短暂性完全遗忘

是一种突然起病的一过性记忆丧失,伴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无意识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存在,较复杂的皮层高级活动如书写、计算和对话等保留完整,无神经系统其它异常表现,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大多不超过24小时,遗留有完全或部分的对发作期事件的遗忘,预后多较好,可能与颞叶及海马等部位的缺血有关。

倾倒发作

以无意识丧失的突然双下肢无力、跌倒发作为特征,考虑为脑干网状结构或脊髓皮质束缺血所致。

视力障碍和复视

双侧枕叶缺血产生双眼短暂失明,仅一侧枕叶缺血常呈同侧偏盲;第III、IV、VI脑神经及内侧纵束损害,产生各种不同形式复视。

并发症

意识障碍

供应中脑、丘脑的深穿支远远细于供应大脑、小脑的动脉,而且侧支循环建立慢,容易产生中脑、丘脑缺血症状,当中脑及丘脑(板内核)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损时即出现意识障碍,一过性或反复发作,表现为嗜睡或睡眠倒错,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力而表情淡漠,也称睡眠性缄默症。脑干首端缺血尚可表现大脑脚幻觉,为生动的颜色鲜艳的动物幻觉,常于傍晚太阳下山时出现,又称为黄昏幻觉,过后病人并不能认识。部分病人可出现虚构伴睡眠障碍,患者回答问题常稀奇古怪,与环境不符,答非所问;亦常伴有觉醒及嗜睡,有些病人说自己做了许多梦,但不能区分梦与现实。

就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部分患者不经治疗病情会自行好转。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头晕、头痛、行走困难、视物模糊。

  • 伴有一过性眩晕等。

  • 有意识障碍等。

如果未出现警示症状,也应在24~48小时内就医。

就诊科室
如果为一过性眩晕,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如果意识障碍,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年龄?

  • 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 患者目前有什么症状,如头痛、眩晕等症状?

  • 出现头晕症状多长时间了?

需要做的检查

循环障碍证据

TCD、MRA、CTA等显示血流减慢、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常可见粥样斑块形成;头颅CT或MRI无明显脑器质性病变。

脑干功能障碍证据

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各波时限延长。功能MRI提示脑干相应部位信号减低。

诊断标准
  •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可初步判断初步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

癫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脑源性晕厥与癫痫全身性发作鉴别,脑源性晕厥发作可出现短阵的肢体强直痉挛甚至尿失禁,发作后全身疲惫感等,易被误诊为癫痫,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般而言,晕厥引起的痉挛常为角弓反张形式的全身性痉挛,发生于意识丧失之后,癫痫的痉挛常发生于意识障碍之前。

治疗
VBI的西医治疗原则为解除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氧,以改善和恢复脑细胞功能,降低眩晕等症状发作频次与严重程度。
家庭处理

保持安静、休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应按时规律服药,避免劳累,保证休息,可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有利于延长药物在病灶部位的作用时间,促进疾病治愈。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进行吸氧、监护、输液及对症和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

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代表的钙离子拮抗剂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该类药物可在进入血脑屏障后选择性阻断钙离子内流,发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及前庭供血作用;同时,钙离子拮抗剂在阻断5-羟色胺(5-HT)释放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进一步解除脑血管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受体激动剂

H1受体激动剂属组胺类药物,可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同时,预防血栓形成并大幅提升心脑循环及周围循环血流量,一项药理学研究显示,H₁受体激动剂还可促使前庭、耳蜗血流量增加,有效控制内耳性眩晕症状。作为H₁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倍他司汀在VBI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前列腺素E1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前列腺素E1类药物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备受关注,其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效应也已得到一致肯定。通过抑制血栓烷A2(TXA2)释放,前列腺素E1能够有效调节血小板释放、抵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逆转VBI进程。

血栓烷抑制剂

以奥扎格雷钠为代表的血栓烷抑制剂常用于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梗死伴运动障碍的治疗,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TXA2释放、促进前列环素(PGI2)生成,达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目的,对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改善以及脑内微循环的调节均具有积极作用。

中药制剂

多数研究均指出,单纯应用中药治疗难以有效缓解急性期症状,故中药常作为西药的辅助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滋阴熄风汤、泽泻汤、补中益气归脾汤与西药联合应用,均被证实较单纯给予西药的疗效更为理想,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滋阴熄风汤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而泽泻汤、补中益气归脾汤分别在地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压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术治疗

椎动脉重建术

既往观点认为,对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行椎动脉重建术不失为一项理想的选择,其本质为VBI生理代偿机制不足的人为补充,而目的在于移植或重建椎动脉,以恢复椎动脉灌注、纠正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减压术

椎动脉减压术主要包括横突孔切开减压与钩椎关节切除,其中,前者适合横突孔狭窄变形或动脉壁增厚、软组织压迫及椎动脉牵拉所致VBI,后者的适应证以钩椎关节肥大所致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压迫、痉挛、狭窄为主。亦有学者在椎动脉减压术的基础上提出椎间融合或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案,以同时保持颈椎稳定、解除脊髓压迫或缓解颈椎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

支架成形术是当前临床最为常用的VBI手术治疗方案,其治疗思路主要为通过将球囊或扩张性支架置入椎动脉狭窄部位以通畅管腔血流、改善临床症状。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

除椎动脉重建、椎动脉减压、支架成形外,椎动脉外膜剥离术也有着小范围应用,其治疗机制主要基于一项体外研究:椎动脉冰冻切片示,其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于外膜区域,缩血管肽能神经对血管支配能力的增强被认为是引发血管痉挛、狭窄继而导致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VBI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与进展,当前常用的针灸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毫针疗法、穴位注射、小针刀等。

饮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应该加强营养、清淡饮食,忌过食肥甘。同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饮食调理
  • 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饮食,防止暴食暴饮。提倡戒酒。肝阳风动而至眩晕者,饮食宜清淡,宜食海带、山楂、胡萝卜、芹菜、豆类、瓜果蔬菜等。

  • 气血亏虚而眩晕者应以饮食进补,以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佳,如蛋类、奶类、鱼类、瘦肉、猪血、红枣、桂圆、黑芝麻等。亦可配合食疗粥,如黄芪粥、党参粥、薏米粥、莲子红枣粥等。

护理
  • 注意头颈部保暖,头颈部不能对着空调、电风扇直吹,冬天可穿高领T恤,或佩戴围巾和帽子;劳逸结合,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每2小时要改变一下体位或动作,做5~10分钟颈部运动;勿从事高空作业,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

  • 眩晕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平卧或就地坐卧,以免跌倒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待症状减轻后,再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日常护理
  • 需要充足的休息及睡眠,所处环境需要空气流通,避免噪声,保证安静,光线不要太强。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 眩晕剧烈者勿下床活动,在床上使用便盆、尿壶。眩晕伴呕吐者可行穴位按摩或艾灸,取穴足三里、内关。

病情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是否有好转等,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心理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功能锻炼,消除诱因,并给予心理护理,降低发病率。

特殊注意事项

向患者耐心介绍药物作用,叮嘱其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切勿私自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行为干预,针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予以纠正,对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加强健康教育。院外随访,出院后定期随访,尤其重视依从性较差者随访工作。

预防
预防措施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诱发本病,所以,患者应有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加强颈肩部的功能锻炼,并定期进行规律的检查,可有效预防本病。

参考文献

[1]李秋芬,王庆玉,张丽.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2):20-21,38.
[2]李国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如何治疗[J].家庭医学,2017,(12):59.
[3]王鲁妮,张源源,肖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治[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90-2591.
[4]郑海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健康保健[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805-805.
[5]张德元.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C].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41-450.
[6]周双健,刘晓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机理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51-1652.
[7]奚修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药物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2005,3(6):41-42.
[8]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M]中国卒中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