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骨血管瘤

本词条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张波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骨血管瘤是像肿瘤一样繁殖的血管组织,肿瘤和骨小梁混杂在一起,很难分离,组织学中分为海绵状的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前者经常出现在脊椎和颅骨。后者多出现在扁骨和长管形状的干骺端。临床表现为局部轻微不适或疼痛,严重时根据四肢、括约肌累及的程度,会出现功能障碍。

  • 骨血管瘤的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约1%,并且大约有10%的人还处于无症状状态,因此对于骨血管瘤的监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有无骨血管瘤的发生,并积极接受治疗,避免使病情延误。

  • 骨血管瘤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临床症状产生,只有在较为严重时才会出现轻微的疼痛感觉,但是当伴发着病理性骨折时,疼痛会加剧,进而可表现为十分难忍的疼痛感觉。

  • 骨血管瘤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还有很多病因不能明确的骨血管瘤存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血管的错构瘤,但有时也有明确的病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就诊科室
骨科、肿瘤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局部疼痛、局部肿胀或肿块、进行性截瘫或完全瘫痪
好发疾病
肿瘤样畸形、错构瘤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会因治疗手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行放射治疗需要长期的治疗,而手术治疗周期则较短。
常用药物
克拉曲滨、氟达拉滨、维生素B1、维生素B12
常用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X线检查、CT检查、体格检查
是否严重
骨血管瘤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通常情况下,不是十分严重。
重要提醒
当出现局部的疼痛、肿胀以及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病因

骨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性较大的原因为肿瘤样的畸形或者有错构瘤转移以及并发所致。另外,也可由于长期电离辐射等环境因素导致。

疾病因素

肿瘤样畸形

肿瘤样畸形本身为一种良性病变,如果及时切除或治疗不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可如若生长时间过长或者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畸形进一步发生病变,甚至发生癌变,骨血管瘤的发生就是其中一种情况。

错构瘤

错构瘤属于假性肿瘤,是肿瘤性疾病的一种。当患者患有血管的错构瘤,但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肿瘤放真性肿瘤发展,进而导致骨血管瘤。

相关疾病
肿瘤样畸形、错构瘤
非疾病因素

工作环境

长期工作在具有电离辐射处的工人以及长期接触化学药物者,如药物生产车间的工人,会因增加基因突变的几率,基因突变影响内皮细胞的迁移,而导致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造成肿瘤样畸形,如果及时切除或治疗不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可如若生长时间过长或者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畸形进一步发生病变,诱发骨血管瘤。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改变可造成调节内皮细胞增值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造成内皮细胞的迁移异常,从而造成了骨血管瘤的发生。

症状

大多数骨血管瘤没有症状,是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有症状的骨血管瘤主要有局部疼痛或发现病变部位有肿胀,表面肿块出现的同时产生疼痛感。

症状分类

根据组织学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骨海绵状血管瘤和骨毛细血管瘤。其中,以骨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主要发生在脊椎和颅骨,骨毛细血管瘤相对发生较少,病变部位以扁骨和长管状骨干骺端较为常见。

典型症状

主要有局部疼痛或发现病变部位有肿胀,表面肿块出现的同时产生疼痛感。肿块表现为骨性密度,表面的皮肤变化不明显。肿瘤如果位于浅表部位,则可同时出现肿块和疼痛。

伴随症状

脊柱血管瘤患者如果椎体破坏、塌陷可能伴随出现进行性截瘫或完全瘫痪。

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

骨血管瘤累及骨,导致骨膜破坏,骨实质受累,造成占位性损伤,引起骨折。

就医
骨血管瘤可长期无症状,多因无意中发现的骨性包块而就医,同时,出现轻微疼痛感也应及时就医。另外,无外伤却发生骨折应一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诊断。就诊首选肿瘤科,主要进行X线检查,发现疾病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就医指征
  • 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感。

  • 出现局部肿胀以及肿块。

  • 脊椎神经性疼痛。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经X线检查后发现肿瘤改变,先在骨科明确诊断,无需手术则推荐去肿瘤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出现?

  • 出现该症状多久了?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做什么工作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粗针穿刺和切刮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 由于组织新鲜,固定后能较好保存病变的原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病变作出病理学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 必要时还可在手术进行中做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

  • 在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定期影像学复查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

  • 还可采用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基因检测和组织培养等研究方法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骨血管瘤首选CT检查,CT可显示明确的解剖关系,易于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死骨、钙化、骨化等病变。

  • 平扫检查:检查时尽量将病变及其对侧对称部位同时扫描,以便作两侧对照观察;一般行横断位扫描,层厚一般为2~5mm;如拟行图像后处理,如多平面重组,则应以1~2mm的层厚作横断位扫描。同时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

  • 增强检查用于显示病变血供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发现病变有无坏死,便于定性诊断。

MRI检查

对骨血管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

  • MRI检查:自旋回波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是基本的扫描序列。脂肪抑制T1WI和T2WI也是骨骼检查常用的基本序列,由于骨髓内脂肪组织的高信号受到抑制,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信号差别可更加明显,脂肪抑制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组织和病变中的脂肪成分。层面方向可根据部位和病变选用横断、冠状、矢状或任意方向的斜切面一般而言,对一个部位至少应有包括T1WI和T2WI在内的两个不同方位的切面检查如冠状位、矢状位或横断位,其中在最佳方位上,至少应包括T1WI和脂肪抑制T2WI或STIR检查序列。

  • 增强检查:增强检查的目的和意义与CT增强扫描相同,一般使用钆对比剂,常采用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

X线检查

骨骼疾病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但对于骨血管瘤早期,X线表现不明显,初次检查可能为阴性,需定期复查或进一步行CT、MRI检查;大多数骨软骨瘤缺少典型或特殊X线征象,需结合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才能明确诊断;自CT、MRI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其对软组织具有较高分辨力,能直接观察不同的关节软组织结构,因此,X线关节造影已很少使用。

体格检查

视诊

视诊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局部视诊可了解病人身体各部分的改变,如皮肤、胸廓、肌肉、骨髓、关节外形等,可观察出病人有无局部包块。

触诊

触诊是医生通过于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如波动、压痛、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移动度等。

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

  • 主要有局部疼痛或发现病变部位有肿胀,表面肿块出现的同时产生疼痛感。

  • 肿块变现为骨性密度,表面的皮肤变化不明显。肿瘤如果位于浅表部位,则可同时出现肿块和疼痛。

  • 肿瘤如果位于脊椎上,脊椎血管肿瘤病变侵入脊椎,压迫脊髓导致进行性截瘫。如果并发了病理性骨折,则会完全瘫痪。

  • 血管瘤可以接触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很多骨血管瘤没有症状,通常是在偶然的X射线检查中发现。

实验室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显示该组织的组织与细胞学表现为骨血管瘤。

鉴别诊断

骨血管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脊柱溶骨性骨转移

椎体破坏更加迅速,通常不可见栅栏状骨结构。

颅骨骨肉瘤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股以及软组织肿块。

骨囊肿

以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一肱骨及股骨近端多见。影像学表现为干骺端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楚的透明区,有时呈膨胀性破坏。

治疗
定期观察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血管组织可被纤维组织取代,血管愈合。有临床症状时加以手术、放射及药物治疗。
家庭处理

该疾病由于需要明确诊断再行治疗,故一般无法家庭自行处理。

到院治疗

治疗周期

行西医手术治疗周期为15天左右。

药物治疗

克拉曲滨、氟达拉滨

属于抗代谢类肿瘤化疗药物中的嘌呤类似物,通过感染DNA及RNA合成而抑制肿瘤的繁殖。

维生素B1、维生素B12

抗肿瘤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放射治疗

可以借助电子线、X射线以及γ射线,主要是应用其物理特性。

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术前需要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对患病部位进行X线检查或CT检查,并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

治疗原则

  • 病灶彻底切除:骨血管瘤为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没有明显侵袭,不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手术彻底切除后即可治愈。

  • 明确病理诊断:切除的肿瘤组织必须送病理检查,明确其病理性质。

手术方法

进行椎体肿瘤切除,使脊髓前方减压,或者进行椎弓肿瘤切除,使脊髓后方减压,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病变较为广泛时,可进行肿瘤段切除,再行修复术。如果手术条件欠佳或者缺乏手术经验,建议暂缓手术治疗,先行放疗。另外,手术减压治疗后,可再行放疗。

饮食

骨血管瘤患者宜吃胶原蛋白质、铁元素丰富以及性味平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豆腐、生菜等。

饮食调理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禁忌暴饮暴食。

  • 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

  • 禁止吸烟。

护理

骨血管瘤术后应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以及病情的检测,注意对饮食的控制,并对用药情况、术后的恢复以及术后用注意的问题多加了解,避免出现术后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

日常护理
  • 了解各类抗肿瘤药、放射反应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 术后注意洗澡或洗脸时,不要使创面沾湿,避免手术出发生感染而引发相应感染性疾病。

病情监测
  • 做X线检查及CT检查,观察手术部位及周围邻近部位的影响密度、形状、大小、轮廓等。

  • 注意观察是否还存在疼痛感觉或者体表有可处理的包块。

预防

骨血管瘤的预防主要包括早期筛查以及减少可能诱发肿瘤发生的因素。

预防措施

减少和消除肿瘤危险因素

控制物理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紫外线、高频电流、微波、物理损伤和噪声等。应避免长期日光暴晒,通过屏蔽防护、距离防护等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的物理致癌因素,避免和减少接触放射线的时间,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尽量不做诊断性照射。

改变生活方式

近年来,已经证实某些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已成为预防肿瘤发生的有效手段。应控制吸烟以及减少饮酒或者适量饮酒。控烟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吸烟者个人戒烟,二是创造不利于吸烟的环境,并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另外,酒精是辅助致癌物,可以改变口腔细胞与食管细胞中致癌物质的代谢,通过致癌物在一定器官中诱导癌症的产生;还可以作为溶剂使烟草或饮食中的致癌物进入上皮细胞,并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功能增强后,可以大大减少肿瘤侵犯的机会,从而减少骨血管瘤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王娟,张家雄,周守国等.长骨血管瘤的X线、MRI表现与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1):1622-1625
[4]郝捷.肿瘤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