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科室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一门学科,是核物理、电子工程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核医学科成立于1982年,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在广东省及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室,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之一,也是广州市教委重点实验室。

    核医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1985年引进华南地区第一台SPECT,1991年引进华南地区第一台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使核医学临床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核医学科现有一台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带CT定位功能),一台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一台核多功能测定仪以及BIO-RAD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全自动γ计数仪等体外分析设备。

    核医学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3人,中级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人。

    核医学科目前开展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正电子显像,门电路心血池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全身骨显像,肾动态显像,唾液腺显像,正电子亲肿瘤显像等多种脏器显像,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血管瘤,恶性肿瘤骨转移,颅咽管瘤等放射性核素治疗。

    此外,还开展多种体外分析检测项目(包括AFP、CEA、CA50、TK1等多种肿瘤体检项目、高血压5项、肝纤维化4项、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检查5万人次以上,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教学方面,于1993年成立了临床核医学教研室,承担了广州医学院医疗本科《临床核医学》,影像本科、专科《影像核医学》等课程。年教学时数达200学时,学生人数达400人。参与了20所院校协编教材《核医学(案例版)》。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获广东省高教厅科研立项,并获广东省高教厅多媒体设计二等奖。

    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纳米氧化铁介导的双探针反义基因显像评价实体肿瘤多药耐药性研究”;省级科技项目2项:“原性性骨质疏松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一级预防措施的研究”、“骨代谢新的信号分子OPG-OPGL/RANKL-RANK基因单核苷酸点突变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

    此外还获得广东省卫生厅,科技局重点攻关立项课题多项,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成员)。在成果方面:《小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者);《骨动态显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和《肝胆动态在胆汁流体动力学研究》均获得了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专业特色

    核医学科目前开展的核素显像主要有:心肌灌注显像,心肌正电子显像,门电路心血池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全身骨显像,肾动态显像,唾液腺显像,正电子亲肿瘤显像等多种脏器显像。

    常规开展核医学治疗主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血管瘤,疤痕疙瘩,骨转移癌,骨质疏松,颅咽管瘤等放射性核素治疗。

    此外,还开展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含体脂分析),胃幽门螺旋杆菌呼气测定,肾图等检查以及多种体外分析检测项目(包括AFP、CEA、CA50、TK1等多种肿瘤体检项目、高血压5项、肝纤维化4项、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