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磁共振室
介绍:
磁共振室成立于1999年9月,是全市最早建立磁共振的科室。成立初期的设备为GE公司0.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不仅满足了临床的迫切需要,同时填补了我市医疗机构在磁共振检查技术方面的空白。2020年7月引进当时世界上最高端也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飞利浦Ingenia3.0TCX全数字磁共振系统,标志着医院磁共振检查进入了极速、精细、无创的分子影像时代,为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磁共振室分别在院本部和新区分院(市中医蒙医医院)设有工作区,两院区统一管理。科室现共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诊断医师5名,技师6名,有高级职称人员6名,中级职称人员1名,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科室业务骨干分别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科室现拥有GE公司1.5T光纤360、飞利浦双梯度1.5T磁共振设备各一台,2020年7月引进的飞利浦Ingenia3.0TCX全数字磁共振系统,是业内最前沿的磁共振设备,能够快捷、准确、高质量的完成各种类型的临床检查。目前开展的检查项目包括:头颅、颈部、乳腺、腹部盆腔、四肢关节、脊柱等全身各部位的常规及特殊检查,如波普成像、头颅灌注成像等。年完成检查万余人次,阳性率大于90%以上,为疾病的准确定性提供了保证,对临床诊断具有极高的指导作用。
科室承担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河套学院、乌兰察布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教学及生产实习任务,同时承担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专业基地住院医师培训的教学任务,以及市内及周边旗县各级医院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等。
在保证日常医疗教学工作的同时,科室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磁共振室主任潘熙春参与完成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乳腺癌磁共振诊断》;2016年5月参加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联合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CE-MRI)的多中心临床研究》;2018年参加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教学科研课题“为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像学教学模式研究》;2019年参加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联合开展的内蒙古地区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多中心研究工作;2020年参加由飞利浦医疗公司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筹划的《基于压缩感知三维磁共振评估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多中心研究项目》;2020年单独立项乌兰察布市级科研项目《磁共振成像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蒙医治疗的疗效评价》和院级科研项目《磁共振对颈动脉斑块的评估》。
作为学科带头人,磁共振室主任潘熙春带领全科人员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采取分时段预约、中午不停诊、两院区合理分诊、节假日前集中加班等各种举措,大大缩短了患者的预约时限,缓解了就诊压力,获得了患者的好评,满意度逐年上升。科室连续多年获得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一等奖,并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 推荐专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