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1、学科概况

1898年德占时期至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初期,临床麻醉由手术医师实施。1919年建立手术室,设两张手术床。1946年手术室配4名护士,1名助理护士,2名卫生员,无专职麻醉人员。1955年新建手术室,手术床增至6张。1959年建立麻醉后苏醒室。1960年后成立麻醉组,始有专职麻醉人员3人,至1971年手术室从外科分出,成立麻醉科(包括器械组和麻醉组),麻醉专职人员增至10余人。

1990年底,手术室搬至当时新建成的手术楼,麻醉科成为独立的临床科室,手术间扩大为16个,平均日手术20余例。1999年,手术室改造装修扩充手术室,手术间总数达21个,同时建立麻醉恢复室,设4个床位,日手术量增至30多例。

麻醉科手术室的装备日趋现代化。至2006年,全院已经具有32个达国际水平的净化层流手术间(其中百级10间),每个手术间均装备有进口高档吊塔系统,进口麻醉机和监护仪器(配备有创压力、体温和呼气末CO2监测),微量注射泵,TCI泵等,另有脑电图BIS监测仪器4台,麻醉气体监测仪4台,血气分析仪1台。有德国产Stokey-Shelli体外循环机2台,美国产全自动血细胞回收仪(CellSaver5型)1台等高端设备。

2007年2月医院并购原万杰医院,成立东区,共有8间手术室(含产科手术室两间)。至2007年5月,全院手术间总数增加至40个,恢复室床位增加至15张,日手术量为80~100台次。2007年3月在原来麻醉科疼痛门诊基础上成立疼痛科,设病房床位12张,同年4月成立麻醉学教研室。

2011年7月西海岸院区开张,增加手术室21个,2013年底东区手术室扩至16间,至此全院手术室增加至70个。麻醉深度监测仪增加至20余台,血液回收仪7台,超声仪2台,血气分析仪4台,各种可视插管镜6台,纤维支气管镜6台。

1999年建成启用的麻醉恢复室是山东省首家按现代化标准规范运转的护理单元,装配全套国际一流的监护治疗设备,对保障手术后病人的顺利恢复,提高麻醉安全性,以及加快手术台的周转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现三个院区的所有手术室单元均建立麻醉恢复室,总床位35张。

2.人才梯队

麻醉科共有麻醉医师100余人,麻醉科护士3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1人,副主任护师1人。医师中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61人,留学归国人员4人,学科点共有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现每年招收统招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在职研究生10余名。

3、专业特色

(一)困难气道处理

困难气道的处理是麻醉科最富有挑战性的技术难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在每年1万多例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存在困难气道的患者200余例,其中极度困难者近百例。因此,困难气道的处理一直作为科室麻醉操作技能训练的常规技术。近年来,我们结合麻醉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了各级医师的训练,尤其是住院医师阶段的强化训练,要求在开始独立值班之前,能熟练掌握困难气道的处理流程和基本技能。

按照ASA和中华麻醉学会近年颁布的“困难气道处理指南和处理流程”,结合我院麻醉科的实际,修订完善了科室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配备了纤维支气管镜、异型喉镜、可视喉镜、纤维鼻咽喉镜(SOS视可尼)等各种必要的器械设备。并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模拟训练等形式,强化各级医师对新设备的使用,力争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对所有麻醉医师进行困难气道处理上的培训和锻炼,从对气道的评估、麻醉方案的选择、意外情况的防范和应急预案确定等各个环节,确保所有麻醉医生遇到困难气道时,都能够从容对待,技术运用自如,麻醉技术选择恰当、各种必要手段应用娴熟,保证了病人生命安全及手术的顺利实施,达到减少麻醉失误,提高治疗效果的最终目的。

(二)有创压力监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心脏手术开始,我院麻醉科就在国内较早即开展了有创动脉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1990年代初又相继开展了Swan-Ganz导管的肺动脉压及心排量等监测技术。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心血管手术、术前合并症多等疑难重症手术病人的增加,有创动、静脉监测逐渐普及。目前每天大约有30~50例病人需要行有创动静脉穿刺、监测。其中心外科、脊柱外科、胸外科、脑外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等的大部分手术均常规进行有创动脉监测,大大提高了病人围术期的安全,保证了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了大的循环波动诱发的心脑血管意外。Swan-Ganz导管的放置常规用于大的器官移植(如肝脏移植、肺脏移植手术)及复杂重症心血管外科手术,以指导病人围术期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三)病人自控术后镇痛技术

自90年代中期我院在国内较早开展PCA术后镇痛技术。近年来,结合多模式镇痛技术的发展,术后镇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临床效果更加完善,患者的满意度逐年上升。自2010年起每年实施术后镇痛2万余例,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硬膜外自控或单次给药镇痛、神经阻滞镇痛、局麻封闭方式。在术后镇痛的管理上,成立了麻醉科医师、护士为主,病房护士参与的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每天早晚两次访视患者,详细记录访视内容,包括VAS评分、术后并发症、镇痛泵的使用情况等,每天晨会交班,及时与病房医师、护士沟通,遇到报警等问题随时联系值班医师处理。每月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汇总,持续质量改进,患者满意度逐年上升。在全部访视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多的科室重点观察,如胸外科、肝胆外科、产科,持续解决存在的问题:如镇痛不全、头晕、恶心呕吐等,及时调整背景量和PCA量设置,对产科术后输液时间短影响泵入问题,做出配方调整。通过对2000例术后镇痛病人进行了统计,汇总了8种配方,进行个体化术后镇痛的科研。结果正在统计当中。《质量管理工具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一文已发表。麻醉科还主持举办全院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建立了无痛病房。要求对每位病人进行疼痛评估,肿瘤科被评为全国疼痛示范病房。

(四)BIS监测下TCI复合麻醉技术

麻醉中联合用药或复合用药已经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技术,也是我院麻醉科多年来的常规麻醉技术,成功用于各专科手术。这包括静脉复合麻醉及静吸复合麻醉或称“平衡麻醉”。复合麻醉技术在提高麻醉质量、改善麻醉艺术、保证病人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种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互相取长补短,还可以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及相应的不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加科学合理。静吸复合麻醉即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能充分体现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是麻醉技术(anesthetictechnique)向麻醉艺术(anestheticart)的升华。近年来,随着麻醉药物和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又结合临床科研工作,开展了在BIS监测下的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麻醉技术,从临床角度探讨麻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使我院的复合平衡麻醉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达国内领先水平,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2012年完成复合平衡麻醉2万余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五)术中自体输血技术

我院麻醉科自1993年首先在心血管手术患者开展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技术。于1994年引进中国大陆第一台全自动自体血回输仪(CellSaver4),开展了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近几年,由于血源供应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影响了手术的开展和重症患者的抢救,青岛市也时常发生“血荒”。为此,近年来我院麻醉科也加大了自体输血工作的力度,增加血液回收仪,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加强技术培训,使更多的麻醉医师掌握该项技术。现在麻醉科三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均能熟练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和血液回收仪的操作。因此,术中血液回输得例数显著增加,较往年有了大幅度提升。至2014年8月,麻醉科已经有血液回收仪7台,每月的回输自体血量在20000ml以上,实现了手术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异体输血例数和量显著下降,有效缓解了青岛市的供血压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六)心脏非停跳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

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开展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的基础上,自2000年开始,即独立开展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从最初的每年30~50例发展到近几年的200多例/年,年龄最大者84岁。常规实施术中血液回收技术,其中1/2手术患者不需输异体血,重症患者常规配合Swan-ganz导管监测及经食道心脏超声,大大提高了麻醉管理和监测水平,提高了手术,处国内领先水平。

(七)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

气管异物常发生在1-3岁小儿,由于异物堵塞气管或主支气管造成小儿不同程度缺氧,麻醉难度在于麻醉深度不易控制,手术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抑制或支气管痉挛,加重患儿缺氧。绝大多数医院采取清醒手术或无呼吸全麻下手术,患儿既痛苦又不安全。我院麻醉科从80年代初采取慢诱导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辅助充分表面麻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行气管异物麻醉约近300例。病员来源覆盖山东东部地区,西至潍坊的县市。

(八)低中心静脉压联合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用于肝脏手术

肝叶切除手术最大的危险是发生大出血,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和避免输血带来的并发症仍是临床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肝门阻断后,出血量的多少主要由中心静脉压决定,如果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控制中心静脉压在较低水平,则能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在麻醉成功后行中心静脉及桡动脉穿刺,经中心静脉放血的同时输入等量晶胶体液,术中通过严格的液体管理控制中心静脉压在0-5cmH2O,通过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控制性的降低中心静脉压,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有效的降低肝部分切除术的出血量及异体血的输入,目前我院90%以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不需输入异体血,大部分病人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0ml以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血液保护的目的,降低了肝脏手术的风险。

(九)西海岸院区开展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指选择一定适应症的患者,在一至二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患者不在医院过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西海岸院区日间手术室具有先进的手术室条件和设备,更专业的富有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更完善的就医流程,更完善的术后随访系统。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

4、医疗技术

作为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科,临床各亚专科设置齐全,包括心血管麻醉、胸外科麻醉、器官移植麻醉、小儿麻醉、妇产科麻醉、烧伤整形麻醉、眼科麻醉、耳鼻喉科麻醉、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等10余个亚专科。各亚专科都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组长,根据各亚专科承担工作量的多少,各亚专科分配3~6人的骨干成员,由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组成。各亚专科的麻醉医师均具有丰富的处理亚专科麻醉和处理相应专科危重疑难病例的临床经验和能力。尤其在困难气道的管理、有创压力的监测、术后镇痛、复合平衡麻醉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完成住院手术麻醉总数81000余例,其中心脏手术120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500余例,协助全院各科室抢救复苏,气管插管及深静脉穿刺1000余例。

5、科研教学

近年来,承担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多项;主编、副主编著作10余部,并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发展创新,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