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科
介绍:
医学影像科创建于1955年,2007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建成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013年获批常州市医学影像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2022年入选常州市临床医学中心。目前是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常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常州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单位,常州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是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硕/博士学位授予点,江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科室自1985年引进首台CT机、1992年添置首台磁共振扫描仪以来,硬件设备不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省内先进水平,目前拥有磁共振扫描仪8台、CT机10台、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2台、数字化乳腺机2台、DR7台、大平板DSA血管机2台。拥有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云影像平台,率先打造云胶片、跨院调阅等云影像服务。科室检查手段的全面性及检查病例的数量和质量均列省内前茅,2022年总检查量超过90万人次,同时承担来自全市的影像会诊及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卫生院等医联体的帮扶工作。
科室于2015年率先在常州市实现医学影像学亚专业划分,成功构建了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梯队。拥有医技人员121名,其中放射诊断医师50名、技术人员57名、护理人员14名,硕士生导师7名、博士生导师1名,在站博士后2名、博士8名、硕士33名。拥有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1名,常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卓越人才1名、领军人才1名、拔尖人才3名、青苗人才2名。培养放射科专业住院医师50余名,于2022年被评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1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8名、博士研究生21名。
科室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先后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常州市厅级项目23项、局级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421篇,其中SCI论文66篇、中华级论文56篇。主持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医学成果三等奖、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奖项共35项。
一、主要疾病诊疗范围
依托神经影像、头颈影像、心胸血管影像、乳腺影像、泌尿生殖影像、消化影像、肌骨影像、儿科影像等亚专业,开展全身各系统的疾病诊断及治疗评估工作。
二、特色技术
1.腹部2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腹部2DSWI技术打破3DSWI在腹部应用的壁垒,采用多次屏气下2D梯度回波序列采集,有效降低腹部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对于腹部肿瘤瘤内出血、肝脏铁沉积等的检出具有较大优势。
2.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
CESM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迅速进行高、低能双能曝光并通过后处理获取低能图及减影图的一种新的乳腺X线成像技术,既具有常规钼靶检查的优势,同时能反映出乳腺病变的血供情况,为乳腺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头颈部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头颈部血管壁成像可以较好的显示血管壁细节,提供血管壁病变的生理病理学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导致血管腔病变的原因,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依据。
4.基于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SSFP)序列的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NC-MRA)
B-SSFP序列可以不依赖于血流方向从各个方位显示高亮的血液信号,其TR和TE时间短,血液流动导致的失相位较轻,并且扫描速度快,应用于腹部血管成像时受呼吸运动影响小。基于B-SSFP的NC-MRA可以在不使用外源性对比剂的前提下实现腹部血管成像,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
5.四维血流(4DFlow)磁共振成像
4D-Flow磁共振成像不需要引入外源性对比剂,不仅可以定量常规的血流流量,还提供具有潜在临床应用的各种流体动力学生物标志物,例如壁剪应力、脉搏波速度、压力梯度等,可应用于头颈部血管、肾动脉、移植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心脏等血流动力学评估。
6.心脏磁共振Mapping技术
心脏磁共振Mapping技术利用人体固有的T1、T2弛豫信息,实现了图像的量化,能够定量分析不同心脏疾病受累组织的影像学特点。
7.胰腺DXI成像
基于多种弥散模型一站式DXI分析平台,可实现单次扫描解锁多种弥散技术(如DKI、IVIM、SEM、FROC、CTRW等),一站式获得多种弥散定量参数(如MD、MK、D、f、D*、DDC、α、β等),为医生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极大的缩短了不同弥散技术扫描和后处理分析的时间。
- 推荐专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