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诊断科
介绍: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诊断科,由著名放射学家钱铭辉教授和陆之安教授创建于1988年,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学科,下设三个部门(常规放射科、CT室和MRI室)、两个院区(三香院区影像科、浒关院区影像科),两个院区影像科实行一体化、同质化管理。本科室于2006年被批准为苏州市重点专科,现为苏州市放射诊断医疗质量控制(会诊)中心,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
科室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医技人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现有医技护人员共117名,其中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20名、副主任技师7名;医技人员中博士8名、在读博士4名、硕士34名。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科室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0名。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省级及市级放射学分会等专业分会副主委、常委或委员职务者34人次。多名医技人员曾先后赴美国、法国等国外及国内著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科室每周一至周五开设有影像诊断专家门诊,为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优质的影像阅片服务。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诊断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中心,如肺结节MDT、乳腺病MDT、肝胆胰疾病MDT、血液病MDT等,为患者提供更优化、更全面、更精准的个体化多学科综合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室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拥有多种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硬件设备包括:美国GE公司Revolution256排螺旋CT机、DiscoveryCT750HD64排螺旋CT机、BrightSpeedElite16排螺旋CT机、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BrillianceICT256排螺旋CT机和荷兰飞利浦公司Achieva3.0TX磁共振仪、Ingenia3.0T磁共振仪、Achieva1.5T磁共振仪及德国西门子Prisma3.0T磁共振仪,并拥有先进的日本数字化胃肠造影机、西门子和飞利浦数字化乳腺钼靶机、口腔CT机及多台其他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
科室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检查与诊断服务。
科室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合作,持续推进与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影像科长达20多年的友好合作,于2003年成立了“中法(苏州-格勒诺布尔)磁共振远程会诊中心”,并于2016年成立了“中法联合影像学实战式培训工作室”,真正实现了集高端设备与国际化医疗合作于一体。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诊断科已成熟开展各类影像检查技术,全身各部位的CT和磁共振检查、尤其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是本科室的传统强项。
在CT方面:本科室常规开展全身各部位CT检查,包括各部位CT血管成像检查(如CT冠状动脉成像、颈脑及四肢血管成像、肺动脉等多种内脏血管成像等),通过多种高级重建软件处理,可以早期发现动脉斑块/狭窄及静脉血栓等病变,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快速、无创、精准、低辐射剂量的检查方法。
本科室极其注重CT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如旨在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CT功能成像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CT能谱成像)等,在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脑梗死等组织活性评估、肿瘤早期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肿瘤分期及分型、肿瘤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科室另一特色是医生值机直接参与患者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CT检查方案,提供优质的检查服务及图像质量,从而提高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在MRI方面:本科室拥有多台业界较先进的磁共振成像仪,利用先进的成像设备开展全身各部位的磁共振检查项目,将磁共振新技术,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包括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波谱成像、灌注成像、磁敏感成像、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MR诊断及科学研究为本科室特色,在前列腺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肝脏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MRI定量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涎腺功能、乳腺病变的多参数定量成像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前列腺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及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PI-RADS)的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医学新技术引进奖。
本科室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SCI和中华系列论文)。主编《放射影像诊断技能学》、《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诊断学》、《CT诊断袖珍手册》等多部专著或教材。
本科室承担苏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接收大批实习生、研究生、规培生和进修医生进入本科室学习和培养,同时承担留学生双语教学及海外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科室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医学影像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 推荐专家更多
专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