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医学科
介绍:
1982年正式建科。
现有SPECT/CT机2台,PET/CT机1台,锝气体发生器1台。
现有医技人员19名(博士3人、硕士7人):医师9人,药师1人,护士4人,技术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
临床业务开展:
1.PET/CT显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及肿瘤转移灶的定位诊断;肿瘤治疗后鉴别残余病灶、复发和瘢痕坏死组织;监测和评价恶性肿瘤的疗效;原发灶不明的肿瘤,寻找明确原发病灶;提供肿瘤的生物靶区,帮助制定治疗计划;评估心梗后心肌活力,鉴别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
2.SPECT/CT融合显像鉴别骨良恶性病灶。
3.门控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帮助诊断冠心病、制定治疗计划、评估预后。
4.肺通气灌注显像:为肺栓塞、肺移植患者提供更好的肺功能参数。
5.肾动态显像:治疗前评估患者肾功能从而辅助治疗方案的合理拟定。
6.脑血流灌注成像: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同治提供核医学影像支持。
7.甲状腺显像:鉴别胸骨后甲状腺及纵隔占位。
建科以来,共12万余人次接受了检查,近五年来以平均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科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市科委研究项目10项,市卫生局青年基金课题2项。获国家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9项。参编核医学专著8本。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骨扫描
一、适应征
1.骨痛,排除肿瘤转移。
2.有肿瘤病史,怀疑有骨转移、诊断转移性骨肿瘤。一般骨显像比X线提早3-6月检出骨转移病变,为肿瘤骨转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3.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骨转移发病率高的肿瘤患者需要定期做骨显像检查。
4.骨肿瘤、肿瘤骨转移放、化疗或核素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5.诊断畸形性骨炎(Paget’s病)、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炎等特殊骨病。
6.为骨活检定位。
二、禁忌征
无绝对禁忌征
三、注意事项
1.患者不需空腹。注射显像剂半小时后开始饮水,2小时内病人饮用500-700ml水。
2.避免尿液、显像剂对病人体表的污染。如发现已经污染,应先清除后再显像,或作断层显像予以鉴别。
3.显像前去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以防导致伪影。
4.近期使用钡剂者,病人需将钡剂排出后再约检查。
5.在显像过程中让病人放松平躺,不得移动躯体。
6.显像前病人排空小便。对因病不能排空小便者,如诊断需要,条件许可,可在显像前给病人导尿。
7.对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病人、严重水肿病人,如图像质量差,根据需要,在条件许可下可适当推迟显像时间,以等待显像剂从软组织中排除,提高骨/软组织对比度。
8.对于因各种原因全身显像无法清晰展示的病灶,可采用局部显像或/和断层显像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质量,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和局部变化。
四、流程图
放射性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正常心肌细胞具有摄取某些显像剂的功能,且其摄取量与心肌血流量成正比例,缺血或坏死心肌的摄取功能减低或丧失,表现为心肌节段性放射性分布减低区或缺损区。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抉择,疗效判断及预后估价。
一、适应征
(一)心肌缺血的诊断,估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二)为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术作准备。
1.胸痛、胸闷或心律失常者;
2.无明显症状但心电图异常者;
3.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者;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判断梗死的范围及程度。
(四)室壁瘤的诊断。
(五)冠脉造影正常,怀疑有小血管异常致心肌缺血的判定。
(六)冠脉造影有50%以上的狭窄,评价冠脉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
(七)血运重建(PTCA或CABG)术前后的评价、疗效判断及术后再狭窄的监测等。
(八)血运重建术后再发心绞痛意义的判断。
(九)心肌存活的测定。
(十)冠心病人治疗方案的决策及估价预后与动态监测。
(十一)心肌疾病的辅助诊断。
(十二)其他心血管病有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如瓣膜病、主动脉瘤、高血压等。
二、禁忌征
(一)只要病人能耐受检查,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无绝对禁忌证。
(二)运动与药物负荷试验禁忌症:
1.急性心肌梗死(40%,可通过肺叶切除术而将肺癌切除;如L值为30%-40%,需进行患侧全部切除;如L值
- 推荐专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