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创建于1979年,于1980年成立心血管内外科中心,2003年成为心脏外科研究所。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成为胸心血管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医学会心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2008年成立国内首家微创机器人心脏外科中心并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研究型科室、2010年成立国际机器人心脏外科合作与研究中心。负责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首长医疗保健及疑难危重病症的诊疗工作;同时收治地方心血管病患者。

已开展的心血管手术包括: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婴幼儿心脏手术、风湿性及老年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同期瓣膜置换手术、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等,尤其是冠脉搭桥及室壁瘤切除手术,手术成功率处于国内外一流水平。200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全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手术数量及质量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受到患者及业内广泛赞誉。

研究所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如国内首例Konno+PDA结扎术、国内首例左主干成形术、主动脉窦瘤破裂室间隔夹层的手术治疗、经腋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升主动脉+半弓置换、国内首例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等。研究所现有医学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其中博士学历者占71%。在1979、1986年分别被评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培养研究生近百名,为各级医疗单位培养进修生400人次。

十一五期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承担及完成国家医疗科研课题20余项。

心血管外科医疗特色:

一、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

20世纪是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腔镜技术是典型代表,但腔镜手术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协调性和灵活性差、二维手术视野、精细解剖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难以完成准确、安全的血管吻合等。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逐步进入外科领域,同时可有效的解决腔镜外科手术中存在的精度不足、操作疲劳等问题。

与传统的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不同,全机器人下心脏直视手术具有不破坏胸腔骨性结构、切口小、创伤轻、痛苦少、疗效满意和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学的最前沿技术。“达芬奇”(da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术者控制台、床旁机械臂车和视频系统。

三部分组件在手术室内通过数据传输光缆连接为一体。手术室内,主刀医生在控制台遥控微创器械完成手术。机器人微创器械头部的直径只有5~8mm,可通过钥匙孔大小的切口进入人体组织内,从而实现微创;同时,微创器械有7个自由度,大于人手的活动度,可以完成人手不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从而大大增加了手术可覆盖范围和完成高难度操作的可能性,也使得手术操作更为精细。该系统区别于传统腔镜外科,可控制性强、操作精细、手术视野良好,可以大幅度提高手术精细度和成功率。

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中国首家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高长青教授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机器人心脏手术团队,于2007年1月15日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开创了中国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的先河,至今已完成各种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500例,全部获得成功。

涵盖了目前世界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所能完成的全部心脏手术,包括冠脉搭桥、二尖瓣成形和替换、三尖瓣成形、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修补、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心脏和纵隔肿瘤切除等,其中不开胸、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脉搭桥是目前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微创极限,也是所有机器人外科手术所能达到的极限,全球仅有几个心脏外科医生能够完成这种手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全球单中心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种类最多的心脏外科中心,包括24种术式,其中6种术式属世界首创,包括: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心脏不停跳下右房肿瘤切除、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正、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

机器人心脏手术术后疼痛轻微,术后在监护室时间由常规的2~3天缩短为1天,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等指标明显优于常规心脏开胸手术,受到了患者的一致肯定;特别是良好的美容效果---无常规手术切口瘢痕而备受好评。现已建立了完善的手术技术方案,并创新性的拓展了心血管外科应用范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展的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微创机器人心脏外科中心,2010年成立了机器人心脏手术国际合作与研究中心,并成功地为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心脏外科中心及巴西的机器人心脏手术团队进行了培训。

国内已有20余家单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参观及学习。2008年“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2010年“全机器人远程遥控微创心血管手术的应用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及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机器人心脏手术演示及专题研讨会”,国际学者和专家300余人出席会议,并对中国在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与高度认可和赞誉。

目前该项技术被已被载入国内最权威的《黄家驷外科学》。4年来共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863计划、总后、北京市等各级课题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高长青教授同时数次被邀出席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并对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作专题报告,极大的提高并巩固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高长青教授在国际机器人微创外科学领域担任较高的学术职务,例如:美国机器人外科杂志副总编,国际微创机器人学会常委、美国机器人学会的创始成员,美国《创新》杂志编委,美国《心脏外科论坛》杂志编委,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成员(ISMICS),国际daVinci机器人手术导师(Proctor),日本机器人外科学会国际顾问。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完成的心脏手术数量、种类和质量均在亚洲处于最高水平,不仅保持着在机器人心脏外科领域绝对领先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微创心脏外科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常规开展的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包括:

(1)机器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术式包括机器人内乳动脉游离+正中开胸或胸壁小切口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MIDCAB)、全机器人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lyendoscopiccoronarybypass,TECAB),上述术式可在体外或非体外循环下完成。目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已经发展到了高清、双操控台的第三代产品;手术技术已从单纯前降支搭桥发展到多支血管吻合;联合机器人冠脉旁路移植和支架置入两种治疗过程的“杂交”术式也得以出现。

国内,自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完成180例机器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及围术期心梗发生,手术效果好;TECAB术后2周内行64排CT检查或桥血管造影检查,桥血管通常率为100%,20例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局限性狭窄的患者接受了“杂交”术式---于机器人术后2周内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手术效果良好。

杂交手术可以实现多支血管病变的微创化手术治疗,它结合了微创手术和支架各自的优势,使患者治疗创伤最轻、疗效最佳。

(2)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200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展了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下二尖瓣成形术。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二尖瓣手术90例,手术种类包括:后叶部分切除+成型环置入、单纯成形环植入、假腱索、单纯部分后叶切除、前叶裂修复、生物瓣和机械瓣置换,无手术死亡,无术中术式转化,术后恢复明显加快,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度高。

(3)机器人微创先天性心脏病矫正:通过右侧胸壁数个直径为0.8~1.5cm的小孔即可完成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正。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目前开展最多的机器人先心病矫治手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完成机器人下房缺修补116例,是目前病例数最多的报道。该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随访未见残余分流及并发症发生,极大的满足了患者的美容需求,基本无手术瘢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对机器人辅助下原发孔房缺和膜周部室缺修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国际上未见报道。

(4)机器人系统在其他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房颤外科治疗、起搏电极植入、心脏肿瘤切除等诸多领域中。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报道了国际上最大一组的机器人辅助下粘液瘤切除,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左房粘液瘤切除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未见肿瘤复发。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冠脉搭桥手术国际先进

三、只有手术才能根治室壁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室壁瘤手术国际领先

四、瓣膜病

五、先天性心脏病

六、大动脉病变手术

七、肺动脉栓塞

八、心包炎的治疗

九、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十、心脏肿瘤的治疗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