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科
介绍: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康复诊疗中心、湖北省脑卒中后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中部医疗服务重点学科、湖北省职业病康复中心、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会单位、国家中医康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
中心历史追朔至1991年,最初由针灸、推拿和理疗专业人员组成,经过15年的发展和整合,于2006年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开设门诊和治疗区,2010年依托中山分院成立康复病房,开设神经康复和职业病康复专业。2013年新增神经康复病区和大型综合康复治疗区,2015年8月成立康复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整合,现设有康复门诊、康复病房(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中山分院康复病区、针灸推拿病区、南湖院区康复病区)、康复治疗部(包括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认知治疗室、康复评定室、针灸治疗室、推拿治疗区、疼痛治疗室)、康复工程部,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定编床位122张,实际开放床位166张。
康复医学中心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余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2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1名,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家中医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1名,国家西学中骨干人才1名,武汉市医学青年骨干人才3名,人才齐全,梯队合理,分工明确。
科室简介: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神经康复病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是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教学基地,湖北省基层康复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现开放住院床位40张,神经康复治疗区占地约1600平。
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编写论著及指南规范11部,获湖北省科技成果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专利5项。
本病区诊治疾病包括:
1、脑卒中、颅脑损伤、脑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格林巴利综合症等所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痉挛等;
2、脊髓损伤、脊髓炎等所致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3、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及其他各种外周神经(腋、肌皮、正中、尺、胫、腓神经)损伤等;
4、冠心病、慢阻肺等相关内科疾病所致功能障碍
5、产后、老年泌尿系统疾病等所致盆地功能障碍
6、其他:肿瘤相关功能障碍
本病区目前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
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等速肌力测定、肌张力评定、三维步态分析、动静态足底压力分析、人体姿势分析系统等、平衡测定系统);运动心肺及气体代谢分析;言语与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重症鉴定;残疾鉴定;工伤鉴定等
2、现代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各种物理因子治疗、神经发育学疗法、运动疗法,如DMS、智能脉冲强、冲击波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SET技术等);作业治疗(虚拟情景互动、外骨骼机械手等);认知训练;言语治疗;吞咽治疗;假肢矫形器治疗等;
3、传统康复治疗:针刺疗法(火针疗法、针刺运动疗法、头皮针疗法等);灸法(艾灸、隔姜灸等);推拿手法治疗(中医正骨、小儿推拿、刮痧治疗、拔罐治疗等)。
本病区特色技术有:
1、神经发育疗法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依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机能及发育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手段使患者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Brunnstrom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各种中枢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脑瘫)后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
2、吞咽导管球囊扩张技术
从生物力学、神经反馈性调控着手,利用带球囊的导管从鼻腔或口腔插入到环咽肌,通过注射器注水到导管球囊使球囊扩张,而逐渐增强及启动反射性吞咽的能力,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适用于脑损伤导致的环咽肌痉挛、术后吻合口狭窄、化学灼伤行狭窄、肿瘤放疗后单纯瘢痕性狭窄等。
3、“说话瓣膜”技术
针对气管切开患者,在气管套管口安放的一个单向通气阀装置,又叫“吞咽-说话瓣膜”。佩戴后可以恢复喉和上呼吸道中的气压和气流,使患者从人工气道呼吸模式过渡到正常的经鼻呼吸模式,以便尽早进行呼吸和言语吞咽功能训练。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合并言语吞咽功能障碍。
4、创新式镜像训练
在传统镜像疗法的基础上,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上下肢一体化”整体康复、脑卒中后左右制衡理论、手脑感知与手脑运动等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新理论,通过增加触觉、听觉刺激和多模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结合多维度的场景化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肢体的感知,有效地激活中枢神经、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适用于脑损伤引起的手功能障碍。
5、虚拟情景模拟康复训练
采用最新的计算机图形与图像技术,患者被放置在一个虚拟的环境,根据屏幕中情景的变化和提示进行各种动作,直到最终完成设定的训练目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设备会持续刺激患者的反应,激发患者的运动潜能。该设备可进行坐姿训练、站姿平衡训练、上下肢综合训练、步态行走训练及认知训练等,适用于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康复、运动损伤的康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儿童康复等。
6、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经颅直流电(tDCS)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引起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性的改变。TMS和tTDCS不仅适用于各种脑损伤引起的运动、言语、吞咽及认知障碍,且对于帕金森病、意识障碍促醒、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偏头痛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呼吸康复技术
以患者为中心,医技护三位一体通过全面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包括胸廓放松、呼吸训练、气道廓清、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技术,再配合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气道护理等护理技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适用于慢阻肺、尘肺、支气管扩张等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及脑卒中、脊髓损伤后继发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
8、淋巴引流技术:
以淋巴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基础,作用于特定的淋巴管和淋巴腺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皮肤上移动的一种治疗技术。常用于肿瘤患者淋巴清扫术后的淋巴水肿。
9、肌内效贴扎技术:
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常用于治疗骨科疾患及运动损伤,如肌肉拉伤、颈肩腰疼、骨折和关节置换术后消肿;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后导致的肩手综合征、小儿脑瘫等。
10、SET技术(悬吊训练):
让身体处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各种力量练习,通过增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来提高体能水平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常用于脑卒中、骨折术后、运动损伤以及各种慢性疼痛导致的四肢和躯干肌肉力量下降,核心肌群力量下降,本体感觉功能下降等。
11、肉毒毒素注射技术:
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肌肉的松弛性麻痹。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多点注射技术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痉挛型脑瘫、脊髓损伤后痉挛型膀胱、眼睑痉挛、面肌痉挛、痉挛型斜颈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推荐专家更多
专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