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
介绍:
科室现状
自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立以来,十五年间,放射诊断科始终紧跟医院步伐,秉承“守真”精神,坚持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在消化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及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跻身全国一流胃肠疾病影像诊断中心行列。近年来,中山六院放射诊断科陆续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影像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家四部委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数字影像示范中心,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影像装备分会常委单位,以及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放射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专委会、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吴阶平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
目前,科室医、技、护医务人员共70名,其中高级、副高级专家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1人。科室拥有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数字胃肠造影机、乳腺钼靶机及常规DR设备,能够完成包括心脏、大血管、神经、胸部、腹部、骨肌等在内的全身各部位影像学检查、CT/MR血管成像、灌注成像、MR弥散成像、波谱成像、磁敏感成像等基础和高端影像学检查,覆盖各医疗领域的影像诊断。
专业特长及医疗优势
紧跟医院发展步伐,放射诊断科以腹部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治为突出特色,率先或较早在国内开展X线及MR排粪造影检查、CT及MR小肠和结肠造影检查、消化道传输试验、肛瘘和肛周脓肿相关MRI检查、围手术期胃肠道相关CT/MRI血管成像、腹壁疝的三维可视化定量评价等,在国内率先将胃肠道肿瘤TNM分期纳入影像诊断报告,胃肠道肿瘤诊断与分期的准确性、胃肠道及盆底肛周少见、罕见疾病的诊断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胃肠相关疾病个体化精准诊疗的医疗决策和医疗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既往主要成绩如下:
1、基于本学科在胃癌、结直肠影像诊断及大影像诊断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我科专家参与多项指南与共识的制定:
①《胃癌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
②《结直肠癌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版)》;
③《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④《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与2023年版);
⑤《肾病患者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⑥《影像组学多模态MRI量化分析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疗效与预后评估的方法学专家共识》;
2、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获选国家四部委“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数字影像示范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课题,累计经费5300余万元。
3、代表性研究成果,近五年来,科室同道以第一作者(共同)或通讯作者(共同)在中华系列杂志及SCI期刊发表各类论著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7.694,中科院SCI期刊大类分区II区以上超过15篇,科室主译、参编各类著作近二十部,多人次在全球高水平会议发言(RSNA、ECR、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等)。
4、人才培养与锻炼:谢佩怡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UniversityofStanford)访学,从师于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研究的开创者、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研究中心OlivierGevaert教授,并成功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项目,成为全国225位、广东省4位入选者之一。
5、学术交流:科室连续多年组织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其中“胃肠影像凤班”已成为我科学术推广的一张名片,辐射范围达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学员超过五万人,广泛传播了我科在胃肠道肛门盆底病变的诊治经验,为促进我国消化道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我们身处其中、以此为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没有终点,仅有起点,加油!我们一直在路上!
- 推荐专家更多
专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