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81年,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诊重症医学科(EICU)、急诊病房为一体的现代化急诊医学中心。设急诊诊区8个诊室、急诊急救室13张床位、隔离抢救室1张床位,EICU13张床位、急诊病房47张床位。秉承专科前移到急诊,急诊前移到现场,把医院送到患者身边,呼叫即急救,上车即入院的理念,,借鉴临床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模式,组建以急诊科为核心的多学科急救团队,建立了以胸痛、卒中、创伤、房颤、消化道出血为重点疾病,以多器官功能维护,心肺脑复苏链为特色的省内知名学科。

学科带头人刘斌教授,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急诊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急诊与急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急诊医学会常委,中国研究院医院卫生应急与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编委,广东省胸痛中心常务理事,第二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

科室配备急症胃肠X光机、急诊256排高端全身CT、急诊全身血管造影(DSA)、急诊B超室、急诊检验室、急诊药房等功能单元24小时服务。配备120救护车2台,其中负压救护车1台,2台均配备车载远程急救系统。配备急诊信息系统,对院前和院内急救过程实行24小时监控与质控。拥有中央监护系统3套、多功能监护仪30台、呼吸机20台、除颤仪3台、床边心电图机5台、血流动力学监测仪20套、床边彩色B超诊断仪2台、床旁快速检验仪5套、移动查房系统8套,以及全自动洗胃机1台、可视麻醉喉镜6套、纤维支气管镜2套、CRRT2台、亚低温治疗仪4台、手术显微镜2台等各种救治设备。现有医师43名,护士90人。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8名、中级职称24名,博士学位2人,80%以上有硕士学位,7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具备对各种急危重病人,尤其是胸痛、卒中和严重创伤的救治,精于呼吸循环衰竭、重症感染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消化道出血、各种类型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多发伤等急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EICU更是可以提供PICCO监测、血液净化、血浆置换、ECMO等高级生命技术支持。医护人员均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呼吸机管理、各种监护技术、床旁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纤支镜治疗技术和洗胃术、严重创伤救治等临床技能。年均急诊病人总数达8万人次以上,抢救7000余人次,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绿色通道救治急性心血管、急性脑血管危重症和严重创伤患者2000余例。

急诊医学科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脑积水与颅内压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心肺复苏研究所所长单位、心肺复苏医教研基地、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急诊医学科是急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2人,承担研究生、临床医学本科生、进修生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工作。近五年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收录论文约100余篇。2002年,急诊科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规范化培养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接受省内外的进修人员,轮训人员数达100余人/年,已陆续为各地医院培养了大批急诊医护骨干。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作为广州市的院前应急救援医院,承担广东省和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且常年承担广州市各类大小型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2003年,急诊科被总后评为“总后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单位”,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抗击非典先进集体”。2008年汶川地震,我科麦雪霞护师作为广东省首批救援人员受命援川,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绿色通道成功救治的危重病人多次在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报道。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医学科采用最先进的体系、仪器及设备,最出色的专业人才队伍,竭诚为广大群众提供爱心、便捷、快速、有效的医疗服务。

各诊疗组诊疗特色

1、严重创伤综合救治组:成立急诊科主导、多学科高效合作的院内创伤救治模式,新设立犬伤门诊。学组以多发伤为主要方向,尤其在严重创伤围术期生命支持、预后评估方面,多学科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探讨、优化,规范。此外,学组也利用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开展针对急诊创伤病人的分层化评估与管理,成为规范化的区域创伤救治中心(1级)和培训中心。

2、胸痛、卒中中心建设组:心脑血管急危重症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在高危胸痛、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继续完善优化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主要成员,建立与120急救中心和院内、外专科联动的急性胸痛和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使急性高危胸痛和急性缺血性、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大大缩短,特异性治疗时间前移。与新加坡中央医院合作进行人工智能心电变异预警系统的研究。

3、心肺脑复苏组:提出“复苏中心”“复苏单元”“复苏链”的理念并实践,依托急诊复苏单元和EICU,以ECPR为特色技术,建立高效的院内复苏生存链,在低温保护、超声应用、心脏骤停防治、科普宣教等临床与基础研究上形成特色。

4、基于EICU的疑难复杂危重病救治组:危重症急救亚专业学组致力于为各类危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支持,特别是针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难治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呼衰、心衰患者探索出了一条集早期快速诊断、早期干预、实时监测、精细化评估、多脏器功能维护、个体化滴定式治疗为一体的治疗手段,形成气管内支架植入、重症呼吸支持、重症超声监测、ECMO及CRRT脏器支持等重症核心技术,大大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打造省内急诊复杂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

5、急症学组:致力于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泌尿系急症、老年急症和急性镇静镇痛管理等方向。联合主要专科,医护协作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临床数据收集,为急症患者提供更佳更优的临床诊疗路径。

方向一: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是急症及重症的常见重要诱因和启动因素,其病变涉及感染局部或全身。急性感染常常表现为危重感染,要求急诊医师具有系统性的临床思维、熟悉更广的感染疾病谱,能够快速诊断治疗急性感染疾病。从全身和系统角度考虑脏器功能平衡,从而对病人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层,特别强调指南、共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统一。急诊医师有义务和能力对急性感染性疾病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出预防、评价、治疗、和管理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方法与手段。

方向二: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常常由局部发展累及全身器官及系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其治疗需要多学科参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急诊早期规范化处置对SAP的整体预后意义重大。本学组主要致力于总结SAP的早期诊治经验,提高SAP的诊治水平,传播SAP的诊治规范和理论。重点包括早期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气道管理、CRRT的适应症与介入时机、急诊镇静镇痛等。

方向三:老年急症

老年急症患者占急诊科(ED)就诊总人数的20%,入院率占30%至50%。老年急诊患者特点是合并症多,病情复杂,器官功能下降或受损,存在认知障碍等。老年急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在治疗上具有挑战性。早期、积极的治疗可改善危重病老年患者的预后。老年急症患者的早期急诊评估、脏器功能保护、并发症的预防和老年患者用药特殊性等,为改善老年急症患者预后提供最优治疗。

方向四:泌尿系急症

急性肾功能损伤(AKI)常常导致人体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临床后果,可危及生命。除了肾脏本身疾病导致的AKI以外,急性中毒、感染等全身性疾病亦常常累及肾脏。泌尿系的其他常见急症包括泌尿系结石、出血、感染等等。本学组致力于在急诊早期合理评估肾脏功能,择机行肾脏替代治疗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避免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以及优化其他泌尿系急症的临床治疗路径。

方向五:急性镇静镇痛管理

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越来越受到重视。改善急诊患者疼痛体验,不仅有助于急诊患者病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当前由于急诊患者人数多,病情复杂,医务人员匮乏等原因,急性镇静镇痛管理尚无明确有效的流程。本学组致力于在急诊科内建立完善的镇静镇痛管理制度,早期、分层对急诊患者进行评估和处理,建立急性镇静镇痛数据库等

方向六:院前急救与灾难援救、中毒的救治组:建设5G救护车、5G支持的灾难与院前急救,5G复苏单元、5GICU、5G智能化示范病房建设。与天津大学灾难学院合作进行城市与城市群大型灾难的搜救技术、复杂灾难和突发公卫环境下个人防护装备、灾难救援与严重创伤生物再生材料的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科室也注重护理队伍的建设,有强大的护理团队作为坚实的后盾,人员配置合理并不断优化,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发挥空间。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