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2023-12-29 15:43阅读:

手机浏览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以及其他症状。这些症状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常见,并且可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

1、静止性震颤:这通常是首发症状,以3.5-5Hz的节律出现。它通常从一侧手部开始,表现为"搓丸样"动作,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这种震颤在情绪紧张时会加剧,但在随意运动时会减轻或停止,入睡后也会消失;

2、肌强直:它通常从一侧上肢近端开始,然后逐渐发展到远端和对侧肢体。由于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这被称为"铅管样肌强直"。如果伴有震颤,在均匀的阻力中会出现断续停顿,这被称为"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和自动运动普遍减少,动作启动困难。例如,从坐位起立或转动体位时会感到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被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强直导致表情肌活动减少和瞬目动作减少,呈现“面具脸”。发音声小呈单音调。重复运动的幅度降低速度减慢,间断地出现运动不能,此现象称为"冻结";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行走时下肢拖曳,逐渐步态变小变慢,因躯干僵硬呈现头前倾、躯干前屈。晚期患者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行走时为防跌倒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止,呈"慌张步态";

5、其他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分泌增高、汗腺分泌亢进、排尿困难等。

参考资料:[1]张秀玲主编,神经内科诊疗方法新进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

分享:

127

相关推荐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开始于一侧的上肢,逐渐累及同侧的下肢,再累及对侧的上肢及下肢,呈典型的N字型发展。主要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的障碍,说明如下:1、静止性震颤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常出现在一侧上肢的远端,在静止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或停止,在紧张和激动的时候会加重,入睡之后会消失,呈典型的搓丸样的动作,如果让患者用力握拳、松拳,可以使震颤更加明显。2、肌肉强直表现为患者在被动运动的时候肌肉的僵硬,可以出现在颈部、躯干、四肢肌强直,可以让患者慢慢形成特殊的屈曲姿态,表现为头部前屈、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和髋膝关节略为屈曲的屈曲样体姿。3、运动迟缓表现为患者运动缓慢、笨拙,各种精细动作,如系纽扣、解衣服等动作缓慢,逐渐就会全身肌肉的运动缓慢,严重的病人起床、翻身都会有困难,面部表情会呆滞,形成面具脸,说话会语速变慢,并出现饮水呛咳、流口水的表现。4、姿势、步态的异常主要是表现为慌张步态,病人迈步之后会突然出现很小的步伐,越走越快,无法及时停止,称为慌张步态。另外,患者在刚开始起、坐、走路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僵住,不能动弹的冻结现象。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减退和睡眠障碍,以及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排尿障碍等自主神经障碍,以及出现抑郁、痴呆等表现。"

语音时长03:04''

刘建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05/05收听(29412)

为什么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它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了变性和死亡。发病机制涵盖四个方面,具体如下:第一、环境因素,研究发现一种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在人类机体中,可以诱发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这些环境的因素还包括杀虫剂和除草剂,里面也有类似MPTP的毒性物质。另外,体内抗氧化功能的障碍,也可能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遗传因素,个别帕金森病是呈家族遗传性,发生了α突触核蛋白的基因突变,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的表达产物是路易小体。第三、神经系统的老化,一般帕金森病都发生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脑中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慢开始出现退行性改变,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进行性的减少,这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一般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并非单因素导致,是以上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老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异常、炎性和免疫反应、钙稳态失衡、兴奋性神经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交叉,导致了黑质多巴能神经元大量变性、死亡,才会导致帕金森病。"

语音时长02:39''

刘建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05/03收听(76991)

为什么会突然得帕金森病?

很多初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可能疑惑,为什么会突然得帕金森病?有些患者要求做检查,希望能够检查出是哪里的问题,且有些患者已经在其他医院做了检查,或是每年都有定期...

王学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2020/02/20阅读(4041)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4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