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行为的医学名称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不被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自伤与很多心理问题或障碍存在相关关系,并会增加自杀的风险。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有个体心理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三个方面的原因。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的自伤是因为看到朋友或他人有自伤而跟着模仿,这种认知完全错误,导致自伤的真正原因是个体内部动机,父母需要把自伤看作是孩子在用无声的方式在痛哭或呼救。孩子自伤并不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恶作剧,自伤通常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寻求呼救和释放的一种方式,孩子可能会选择用划伤皮肤、撞击自己或咬伤自己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困扰。
应对孩子自伤的第一步是家长要保持冷静和理解,当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千万不要责怪或惩罚他们。相反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与孩子进行开放且真诚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困扰,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同时确保家庭氛围积极和谐,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孩子一起制定适合他们的放松和减压活动,如参加运动、绘画、听音乐等。此外,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自伤行为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警示信号,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建议家长咨询心理学专家或儿童心理医生,寻求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