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五类。
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
2、少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气少懒言,食欲减退等。
3、失神: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邪盛扰神而失神变现为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二便闭塞。
4、假神: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并非佳兆,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5、神乱:神乱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
参考资料:[1]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