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可以恢复正常吗

2023-08-09 09:52阅读:

手机浏览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对个体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特点产生持久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自闭症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以帮助儿童改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行为。

尽管自闭症无法被完全治愈,但许多儿童经过早期干预和适当的治疗后可以显示出显著的进步。每个孩子的情况是独特的,所以治疗计划应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定制。

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可以包括行为疗法、语言和沟通治疗、社交技能培训等。这些干预措施旨在提高儿童的沟通能力、社交技能、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发展进程都不同,恢复正常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儿童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社交和沟通问题,而其他一些孩子可能仍然需要一些支持和辅助。

最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与专业人士合作,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分享:

50

相关推荐

儿童自闭症怎么引起的

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神经发育障碍,孩子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对于家长来说是一大挑战,不仅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还要了解病因和症状,具体...

易维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2023/09/08阅读(2394)

儿童自闭症是怎么形成的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复杂,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性因素有关。分别介绍如下:一、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同卵双生子同病率36%-96%,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同病率0-24%。同胞患病率为2%-3%,比普通人群高50-100倍,提示该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约5%的患者存在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还有可能存在其他染色体异常,如15号染色体异常。二、脑器质性病变,这样的孩子有围产期损伤史,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与癫痫发作较多。核磁共振表明部分患儿存在第四脑室扩大,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及脑干明显缩小。三、神经生化因素,研究发现约1\/3孤独症患儿血5-羟色胺增高,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患儿亲属中,估其重要性和具体意义尚不清楚。还有研究表明脑记忆中DA代谢产物,HVA水平的增高与该症的刻板行为有关,5-羟色胺代谢产物5-HIAA的增高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四、免疫学因素,表明患儿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由此患儿婴儿期和新生儿期,易受病毒的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发生孤独症。"

语音时长02:36''

孙玲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3/04/30收听(49394)

自闭症能恢复正常吗

自闭症能否恢复正常,不能一概而论。目前研究表明,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治疗越早越好,一般5岁以下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患儿在此期间得到了系统、科学的干预治疗,20%-3...

禹华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023/05/19阅读(3496)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不是自闭症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语言迟缓的孩子都患有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自闭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两个问...

汪云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3/09/12阅读(2298)

自闭症儿童以后会说话吗

"自闭症儿童如果2-3岁以前不会说话,以后说话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语言障碍是比较突出自闭症的表现,语言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语言发育迟缓和不全,也有部分孩子2-3岁以前曾经有表达性的语言,但以后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如果三岁之前根本不怎么说话,以后更可能不说话了,所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此外,孩子还出现其他交流性的困难,不会用疑问句跟你说话,只能拉着大人的手,走到那个物体面前,我就要这个,我就拿这个,不会用点头、摇头,来表示愿意还是不愿意,对什么事情都很淡漠。婴儿期主要的症状是回避和别人的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没有期待想抱抱的愿望。有困难的时候,不愉快的时候也不寻求安慰,对父母没有产生依恋,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和大家共同分享。另外,还有一些动作比较刻板,感觉很平常的东西,就感觉格外有兴趣,比如看广告、天气预报,还有旋转、圆形东西特别感兴趣,还有对一些东西的排列,行走、吃饭的路线,都要求一成不变,很刻板,喜欢反复转圈的蹦跳,都是自闭症孩子的奇怪行为。预后很困难,因为这个病是慢性疾病,约有2\/3预后比较差,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身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还有五岁以前有无交流性的语言,长期坚持教育训练,可能预后要相对好一些。"

语音时长02:46''

孙玲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3/03/13收听(60590)

01:45

自闭症儿童是天生的吗

自闭症儿童

曲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23/03/23播放(2651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