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出血分为哪几类

2023-07-25 11:17阅读:

手机浏览

皮肤黏膜出血的症状分类具体如下:

1、出血点:它又称瘀点,是指直径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可见于全身各部位,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为多见,出血点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褪色,早期呈暗红色,约一周左右可被完全吸收。小的出血点常需与小红痣相鉴别,两者按压均不褪色,但后者色泽较鲜亮,略高于皮面。出血点常见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

2、紫癜:它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特点与出血点基本相同,常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管壁缺陷。

3、瘀斑:它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常见于肢体易摩擦和磕碰的部位和针刺处,一般不高出皮面,按压不褪色,初期呈暗红色或紫色,逐渐转为黄褐色、黄色或黄绿色,约两周左右可被完全吸收。瘀斑常提示血管壁缺陷和凝血障碍,大片瘀斑见于严重凝血障碍性疾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以及严重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

4、皮下血肿:表现为大片皮下出血伴皮肤明显隆起,常见于严重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

5、血疱:为暗黑色或紫红色水疱状出血,大小不等,多见于口腔和舌等部位。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

6、鼻出血:又称鼻岫,在大多数情况下,出血量较少,偶尔因大量出血而急诊就医。鼻出血的原因除了鼻黏膜损伤和炎症外,鼻黏膜局部血管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异常均为其常见原因。

7、牙龈出血:多由牙龈炎症及损伤引起,也见于血小板减少、严重凝血障碍和维生素缺乏等。

分享:

141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16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