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是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网络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它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22岁的黄某,平时无正当职业,整日游手好闲,沉迷网游。
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不识多少字,平时家庭生活开支都是母亲带着儿子黄某去银行取钱,久而久之,黄某便记下母亲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
一开始,黄某玩游戏花钱都是跟母亲要的。日子长了,母亲也很生气,经常看到他心里就添堵,也会时不时地数落他几句,可能说了一些伤他自尊的话语,黄某此前多次离家出走。
爱子心切的父母多次委曲求全将儿子找回,苦苦哀求,希望儿子能够改过自新,奋发图强。
没过多久,黄某再次离家出走,不知去向,临走时还转走了母亲银行卡内仅有的、靠父亲打工攒下的16万元血汗钱。
万般无奈之下,母亲来到派出所,眼含泪水向警方求助,希望警方能找回儿子和钱款。接到报警后,派出所迅速立案侦察,并将黄某列为网上逃犯进行追逃。
派出所经大数据研判,发现黄某在苏州市姑苏区某地打工,便组织民警赴苏州,在当地警方的大力协助下,将黄某抓获。
经突审,黄某交代,盗刷母亲的16万元有13万元当时就付了网游的费用,剩下的3万元用于生活费,早已花光。
据公安部门统计,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与“网瘾”有关。过度地依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青少年为什么会“网络成瘾”?
网络是充满诱惑的高科技产物
它虽然没有精神活性物质的特点,却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及兴奋性的特征。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现实社会的人改头换面进入虚拟社会,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虚拟的社会活动,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同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对话;更能够与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网络游戏。
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自控能力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这就很容易造成网络依赖现象。
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青少年不受法律约束,没有道德谴责,更没有学习压力,使个体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安然无事。
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法律、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甚至是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各种欲望、需求和动机,在虚拟空间里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与满足。
而网络游戏的获胜升级,又如同赌博,使他们内在的成就动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满足可以作为一种极大的正性强化因素,使个体又沉迷其中。如此周而复始,个体便从中不断得到心理满足,形成依赖。
当青少年突然下网或有一段时间不上网时,便会出现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焦躁痛苦。
而为了摆脱这种不适感,他们又会重新选择上网沉迷其中,从而形成网瘾。
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网瘾
青春期是个体从幼稚向成熟过度的阶段,呈现出矛盾发展的状态,既趋向成熟发展,又未摆脱幼稚。
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评价自己或他人,同时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极力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来显示自己的独立,不愿暴露内心世界。
由于自我封闭,必然会产生许多的烦恼和苦闷,产生孤独感,他们又迫切希望倾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而网络恰好能帮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和忧伤,这就成为了青少年依赖网络的基础。
怎样挽救沉溺网络的孩子?
如果青少年出现了网络依赖,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方法进行疏导,使青少年远离网络,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
要建立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了如指掌。
要改变同孩子沟通的方式,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对话,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应给予亲情关爱,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对青少年进行社交训练
要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各种艺术沙龙、英语聚会、同学郊游等,在社交训练中逐步改变青少年的心理应对能力,培养学习和娱乐的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爱好上来,从而减轻对网络的依赖。
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加青少年的体质,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加青少年的自信心。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成就动机,有了成就动机,就有了实现理想的动力,从而使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成就梦想,脱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
千万不要给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打上“坏孩子”的烙印
不要认为他们会就此消沉,无药可救。
要在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基础上,让他们把这一次的挫折看成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告诉他们: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摆脱网瘾。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