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发现儿童对上学充满恐惧,或不愿上学,厌学的表现,就说明了儿童对上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多见于7-18岁的中小学生)。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经常以呕吐、腹痛、不舒服为理由而请假不去上学,即使勉强来到了学校,也是对学校充满了恐惧。
他们总是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任何事情都缺乏主动性,与老师、同学都不能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催眠术可以有效缓解儿童这种厌学恐学心理。
儿童厌学恐学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对于儿童恐学厌学心理,相关资料显示,1000名儿童中大约就有17名由于过度恐惧而不能上学。
这种儿童往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或者干脆就躲在家里不出来。
因为教师和同学不仅不能随时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他们为中心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甚至还可能对他们的缺点给予严厉的批评。
这就引起了他们强烈的焦虑、不安、害怕与恐惧,致使出现某种躯体上的症状。
对于这种厌学恐学心理,一般性的思想教育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迁就既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疾病根本无济于事。
“学校恐怖症”主要是“心病”,防治要对症、对因下“药”。利用催眠术的方法,可以使他们的症状及其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催眠术治疗儿童厌学恐学心理的实例
森森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小男生,据他的老师介绍,森森孤僻、沉默、学习成绩不佳,老师几乎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所以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在催眠师与森森的第一次面谈中,催眠师还请来了与森森相对比较亲近的两位同学林林和木木。
催眠师并没有告诉他们面谈的真正目的,只是说:“我就是想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请你们来谈一谈。”
开始的时候,三人都很紧张,催眠师便与他们闲聊了几句,接着他说:“既然大家到了图书馆(面谈地点是在图书馆),不如让我们先来翻翻书看吧。”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森森的紧张感,放松他恐惧不安的心情。
森森稍微犹豫了片刻,看到他的同学已经采取了行动,便模仿着他们,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虽然他的动作慢吞吞的,但是十分有耐心,看得出来,他并不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这种和谐的气氛持续了20分钟以后,催眠师开始与孩子们进行谈话。
谈话不是以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从比较琐碎、愉快的事情开始,逐渐引出了核心话题。
催眠师问道:“你们现在都开设了哪些课程?新生训练时对学校生活有什么感想?现在又有什么感想?
你们班级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与班上的同学相处如何?
目前班上都流行什么样的游戏?你也参加吗?你平时都喜欢从事哪些活动?
你认为自己怎么样?对将来的前途有什么打算吗?回家后都做些什么?住宅附近的环境如何……”
由于林林的踊跃发言,木木也开始积极讲话,这使得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森森开始只是偶尔点点头,表示附和。
后来,在谈话进入了最为融洽的自由聊天阶段时,催眠师间或用目光来鼓励森森开口发言。
于是,森森终于开口讲话了,并且还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由此可见,森森并不是一言不发的人,只是对环境、气氛的要求比较高而已。
森森的讲话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功课方面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并非是不喜欢;
入学的时候他害怕高年级同学,同时也有点害怕几位老师,主要是老师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他厉声责备,所以很恐惧;
在班上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同学,但是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最厌恶粗暴的行为,喜欢棒球运动;
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前途;
回家后喜欢和弟弟以及邻居的孩子玩,在家里不会感到寂寞。
经过谈话后,催眠师发现森森的情况还算乐观,只要通过心理疏导,加强自信后便能痊愈。
在第一次面谈结束后,催眠师告诉林林、木木和森森:“三个人一起来,可能会妨碍个人的发挥,所以下一次希望和你们每一个人单独进行面谈。
这样谈话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反正我们就只是看看书、随便聊聊。可能的话,不妨将平常所做的消遣的事,也都和我谈谈。”
经观察,他们三人都没有因此而紧张不安。
第二次面谈时只有森森一人。催眠师还是先让他自由地翻翻书,然后对他说: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体操,放松一下筋骨,也让脑子休息休息,缓和心情’你会感到十分舒畅,精神也很愉快……好的,现在再让我们做深呼吸,慢慢呼气,慢漫吸气,好,你会感到更加舒服,很舒服……”
在这样一次30分钟的朗读与交流之后,催眠师让森森谈一谈在家里玩耍的情况,结果他滔滔不绝,可谓无所不谈。
第二天,森森的老师和催眠师见面时,惊喜地说:“森森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早上他面带微笑和我谈了好一阵子。”
第三次面谈一开始,催眠师就用呼吸法把森森导入到了浅度催眠状态中。先让森森读书10分钟,然后与其他人一起座谈。这次森森显得非常放松,能轻松地与其他人自由交谈。
治疗厌学恐学心理只要相关各方密切配合,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孩子自信起来,就能减轻孩子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以上就是催眠治疗儿童厌学恐学心理的催眠案例,当发现儿童出现厌学恐学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处理,通过催眠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相关治疗。
千万不要等到儿童出现严重恐学心理时再处理,同时,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必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