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本篇患者多年来觉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佳,常出现大便溏稀,身体瘦弱,时有头痛,对于这种状况,多数属于太阴证。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或脾胃阳气亏损,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排便异常。治疗时需要强健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以理中汤加减治疗2个月后,患者腹胀满不适好转,大便基本成型。
【基本信息】女、42岁
【疾病类型】太阴证
【就诊医院】大庆市中医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理中汤加减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定期复诊
【治疗效果】腹胀满不适好转,大便基本成型
一、初次面诊
患者为42岁女性,多年来食欲不佳,自觉腹部饱满感,不欲饮食,平时大便经常糖稀。初起没有重视,几年来自觉身体疲惫、月经紊乱,时有腹痛症状,心情烦闷,同时头晕、头痛、记忆力差,并自觉精力大不如前。
患者以往检查过胃镜,结果显示浅表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觉腹部不适感加重,时常胃痛,有时恶心,大便日2-3次,溏稀,白天工作时间困倦、乏累、精力差,因此来门诊希望可以进行调理。根据患者舌脉情况和症状,综合考虑患者为太阴证。
二、治疗经过
患者舌淡润薄白苔、脉沉,结合症状,根据中医辨证体系,针对太阴证,应用温阳健脾祛湿,给予理中汤进行口服,1周后复诊。第二次见面时,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考虑太阴气伤明显,需要加强温阳健脾的功用,原方加半夏、白扁豆、白豆蔻。
再次用药1周后复诊,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略有缓解,大便日1次,时干时稀,可成型,仍有头痛、怕冷,考虑太阴寒盛,在上方基础上,给予桂枝、荆芥、防风,继续服用1周。患者头痛较原来好转,腹部偶而胀满,大便可,因此按照此方剂继续巩固治疗,直至2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以往腹部及排便不适感好转。
三、治疗效果
患者初诊到末诊,共治疗2个月,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的太阴证导致的诸多不适症状都有很大改善。末诊时,患者腹部胀满明显好转,加上饮食调配得当,虚弱状态大大改善,大便已基本可以成型,头晕、头痛感减轻,白日基本可以正常工作,精力尚可。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以后,大多数症状得到解决,患者感觉到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
很高兴,患者经过治疗,不适症状得到缓解,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得到改善。治疗后,患者日常中需要注意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寒凉之物的摄入,清淡饮食,减少肥甘厚腻食物的摄入,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同时,规律的起居习惯也特别重要,早睡早起可以调养生息,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情绪不佳会影响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因此保持好情绪对脾胃运化正常有重要作用。
五、个人感悟
太阴证多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多因脾肾阳虚,导致温驯功能下降、肾阳虚衰、倦怠、乏力、精力不够,常畏寒怕冷、头晕、头痛、脾阳不足、腹部胀满、经常腹泻,容易受到外界寒凉环境、天气变化、情绪波动等影响。对于本例患者来讲,太阴证容易脾胃受寒凉,特别是在饮食不节、熬夜,或情绪不好时,太阴证相关的症状容易出现并且反复。另外,太阴证的治疗时间一般较久,症状改善较慢,也容易反复,需要耐心,并且需要注意外界的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