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热不退,当心川崎病

2023-06-20 18:24阅读:

手机浏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本病例为一位2岁多的女患儿,10天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没有咳嗽也没有呕吐,家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后胸腹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不痛不痒来就诊,临床根据患儿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川崎病,给予患儿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头孢曲松钠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症状明显好转。


【基本信息】女、2岁多

【疾病类型】川崎病

【就诊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治疗周期】住院10天,门诊随访1年

【治疗效果】病情完全控制,发热皮疹消退


一、初次面诊

患儿10天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没有咳嗽也没有呕吐,因此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只是给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处理。第2天患儿高热不退,同时胸腹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不痛不痒,当即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温39.8°C,全身可见散在的红色皮疹,以四肢明显,眼结膜轻度充血,以左侧明显,颈部双侧可触及轻度肿大淋巴结,无压痛,无杨梅舌和指(趾)硬性肿胀,进一步检查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白细胞17.72×10^9/L、C反应蛋白14.09mg/L。临床根据患儿表现考虑川崎病可能收治入院。


图片3.jpg


二、治疗经过

患儿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但高热不退,体温始终波动在39.5°C上下,入院第2天患儿皮疹明显增多,出现全身弥漫性红疹,同时眼结膜充血更加明显,口唇黏膜充血、皲裂,入院后复查白细胞仍然偏高,血沉62mm/h明显增快, 但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异常,临床根据患儿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川崎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配合阿司匹林,以及抗感染的头孢曲松钠综合治疗,用药后第2天患儿病情就得到明显改善,精神和食欲好转,体温下降,皮疹也迅速消退。入院第4天阿司匹林减量,入院第10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正常,建议出院,并在1年内定期门诊随访。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临床治疗,患儿病情迅速好转,用药第2天发热消退,皮疹也明显缓解,眼结膜充血消失,颈部双侧肿大的淋巴结也消失,精神逐渐好转,患儿进食良好,食欲较之前好转,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入院第10天时患儿病情稳定,复查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指标正常,出院时嘱患儿定期门诊随访1年。


四、注意事项

患儿病情完全控制,顺利出院,为患儿感到由衷地开心,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患儿出院后听从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禁止自行停药或减药,并且定期门诊随访;

2、平时在家注意休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适当运动。饮食上应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前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唇部可以涂唇油,避免皲裂进一步加重。选择柔软、清洁的衣服和被褥,防止对患儿的皮肤产生刺激,加重皮疹;

3、川崎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场所,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五、个人感悟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典型的的川崎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就本病例提醒广大家长,如果患儿症状不典型,是比较容易漏诊的。因此对于婴儿不明原因的发热,特别是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高热不退,一旦临床出现皮疹,尤其是眼结膜充血,就要高度怀疑川崎病。临床需要做血沉或免疫学方面的检测协助诊断,同时应该第一时间做心脏彩超,除外冠状动脉受累的情况。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尽早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这对川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享:

76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