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急救技术有哪些环节

2021-12-17 09:54阅读:

手机浏览

创伤现场急救是院前急救技术的一部分,包含七个技术环节,即现场心肺复苏、通气、解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实施哪些环节,需要根据患者的伤情确定。

1、心肺复苏: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的心肺复苏操作,与心源性猝死的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可能会因为患者的伤情影响操作效果;

2、通气:是创伤急救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没有气道损伤的患者,可通过清理气道甚至气管插管等方法,起到改善通气的作用;

3、解救:在现场创伤急救中,真正遇到的难题往往是把患者从创伤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发生灾难或事故后,伤员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和现场情况被限制在某一固定位置,使现场解救时需要非常小心,不恰当的解救可能会造成二次创伤,很多情况下需要消防员的帮忙;

4、止血:如果患者身上存在开放性创伤,则需要进行止血治疗。急救现场的止血方法一般有几种,按压止血法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止血方法。此外,还有压迫包扎止血法、纱布填塞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钳夹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5、包扎:对于暴露的开放性创口需要进行包扎,常用的工具是绷带和三角巾,包扎后的伤口能够减少污染、帮助止血。虽然是创伤现场环境,但也要注意无菌操作;

6、骨折固定:有骨关节损伤时需要局部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造成血管和神经的二次损伤。比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应该采取局部固定,固定的器材可以是医用的支架、木板等,也可以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棍等;

7、搬运:创伤现场的伤员经过简单救治后,必须尽快送至正规医院治疗。搬运时需要注意,以避伤员发生扭曲、坠落,而造成医源性损伤。

分享:

56

相关推荐

创伤现场怎么急救

"创伤是最常见的急症,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伤、运动过度造成的互相冲撞,遭遇暴力和日常生活中的不慎碰撞和跌倒等都可以引起各类创伤。对于出血量比较少的皮肤出血,可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后包扎。喷射状出血说明动脉破裂,可钳夹血管止血,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可在出血伤口上端,即近心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用手指或手掌将血管压迫在所在部位的骨头上止血。对四肢出血,一般可用止血带或毛巾、手绢等,扎在近心端,扎1小时放松2分钟。如果出血过多或者已经有休克者,应先在现场输血和补液后转送病人。对颅脑损伤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反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如血液沿鼻腔和耳道流出,切勿用棉球、纱布或其它物品堵塞,以免造成血液反流,引起颅内高压。转运途中一定要密切注意病人的神智、呼吸和脉搏。对颈髓损伤活动时疼痛加剧,更能提示有颈髓损伤。急救关键是立即用颈托,一时没有颈托的情况下,可临时用辅料、硬板纸和塑料板做成颈托,固定其颈部,切勿将头部左右摆动。对于脊柱骨折挤压时,由于脊柱过度的屈曲,或者直接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如果搬运不当,可立即造成脊柱管内的脊髓损伤,使受损部位以下肢体瘫痪。正确的搬运是应该由3-4人平托伤员治木板上,再用绷带固定身体。"

语音时长03:07''

刘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5/17收听(446)

电烧伤如何现场急救

"电烧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烧伤,在电伤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接触了电流,可能仍然未有脱离电流的环境。在对烧电烧伤进行急救的时候,应该考虑患者是否脱离了电流环境,以免引起其他触电事故发生,应将伤者尽快脱离电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同时碰到电烧伤的患者之后,应该首先要检查患者是否有心跳呼吸的骤停,因为电流通过人体之后,也通过了人体的呼吸中枢或者心脏,有可能会导致呼吸的暂停或者心跳的停止,能够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救治该患者的关键。如果不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对电烧伤的创口处理时,应该考虑电流在引起强烈肌肉的收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局部肢体的骨折或者电流经过人体之后,有可能引起患者的坠落伤以及摔伤,应该检查一下头部或者其他部位是不是有创面。如果只是排除了其他的外伤的因素,呼吸心跳停止的因素,应该观察一下电击伤的创口是否伴有主干血管的损伤,肌肉的出血。如果出现出血的情况,应该按常规止血的方法进行处理,进行局部伤口的按压,肢体束带的捆扎等。单纯的电击伤的创口处理,往往形成的创面都是比较深的。如果在急救处理的时候,应该考虑可能由于比较深,需要进行局部清洗。还是要到专科处理。常规的原则就是应检查伤情,判断患者是否有影响生命的情况,包括呼吸心跳的骤停和创口出血的情况,同时,要了解损伤之后是否存在肢体的骨折或者摔伤的情况。在排除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创口应该做消毒处理或采用干净清洁的棉毛巾纱块进行包扎,良好固定的情况下,及时送当地的医院进行紧急的救治。以上问题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治疗请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语音时长02:29''

张伟武汉市第三医院

2018/06/11收听(2799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3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