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慢阻肺患者如何安全度过

2021-11-01 13:53阅读:

手机浏览

  “慢阻肺”经过治疗虽可有效的改善病情,但不能彻底治愈,因此预防才是关键。那夏季节如何预防“慢阻肺”复发或加重?
  一、戒烟及避免吸入空气中有害颗粒
  吸烟包括吸二手烟是影响“慢阻肺”发病、进展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患有“慢阻肺”的病人必须坚决戒烟。另一方面,雾霾天比较多的时候,雾霾中的有害颗粒,特别是PM2、5对呼吸道危害较大,所以在雾霾天气或空气质量不佳的时候,最好不要出门。
  二、积极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
  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所以需要积极预防各类上呼吸道疾病。首先我们需要注意手卫生,平时勤洗手,避免未洗手触摸鼻腔及口唇部;其次,适度锻炼,但要避免较早晨起外出锻炼;注意室内通风,晨起后打开窗户通风,时间不宜过长;最后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如在空调房可使用加湿器。一旦患了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需要及时就医,避免诱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三、注意饮食调护
  “慢阻肺”患者应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饮食,增强体质。同时应经常食用当季的新鲜蔬菜瓜果,补充维生素C。同时多进食一些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物,对修复呼吸道粘膜有一定益处。在饮食禁忌上,不建议进食寒性食物、油炸及海鲜类食品。
  四、药物预防
  “慢阻肺”患者特别是肺功能分级较差的病人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这些吸入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能起到抗炎平喘的功效,夏季不能自行停药,需要规范吸入治疗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另一方面,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预防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慢阻肺”的发生和发作。最后,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证型,使用中医中药调护预防疾病发生。

分享:

92

相关推荐

慢阻肺患者如何平安度过春节?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全国各地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气氛中,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开始全面禁放烟花破竹,但是仍有部分地区未全面禁放,从...

洪超煜安康市中医医院

2018/02/09阅读(73357)

慢阻肺患者如何锻炼

"慢阻肺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锻炼方式。首先、提倡病人使用呼吸功能的锻炼,使用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就是患者有意识的通过腹部进行深而慢的呼吸,每次10-15分钟,每天2次,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它成为自己平时的呼吸方式。这个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的。第二、缩唇呼吸,缩唇呼吸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方法很简单,使用鼻子吸气,然后口唇缩小之后呼气,呼吸的时间可以达到4-6秒。呼吸的力度,可以做测试,距离大概15-20cm的蜡烛,可以让蜡烛熄灭力度就可以了。每次训练10-20分钟,每天2次。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气道的力量,保证肺功能慢慢的提高。对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是有帮助的。但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可以达到效果,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持续的训练,3个月左右应该可以看得到效果的。慢阻肺患者因为长期存在缺氧的情况,如果中重度的患者从事比较重的体力活动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提倡慢阻肺的患者做比较缓和的、柔和的运动,比如步行锻炼,步行锻炼适合于大多数的慢阻肺的患者和老年患者。一般来说步行患者有步行锻炼,可以用慢速、中速和快速速度来调节。一般来说,每分钟60-80步,对大多数患者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快速,可能每分钟100-120步。如果年轻的病人也是可以这样训练的。一般来说步行锻炼,每次12分钟左右是比较适宜的,时间太长了,可能对病人的体力、耗氧量有一定的要求,每天坚持步行锻炼,对改善病人的肺活量、提高肺功能是很有帮助的。我国流行病学的显示,慢阻肺的发病率可以达到8.2%,发病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在这样大的人群中,吸烟的患者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特别是每天1包烟,持续20年以上的烟龄的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慢阻肺的病人每次急性加重,住院费用可以达到1万以上,这是平均费用,可想而知对家庭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医疗费用的支出都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对吸烟的慢阻肺人群来说,戒烟对减轻疾病的发生、减缓疾病的进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吸烟可以导致气道黏膜的水肿,导致气道的炎症加重,最后导致气道的阻力增加、肺泡的结构改变,对气道、呼吸道、肺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又是最简单、最简便,而且不需要花钱的预防保健措施。如果能够及时戒烟,尽早的戒烟,对70岁、80岁以后的肺功能影响是比较小的。如果能在45岁以前戒烟,即使戒烟的时间比较晚,只要能够及时戒烟,对肺功能和寿命的影响也是可以减轻的。有有这样一个说法,戒烟15年以上,吸烟对肺部的影响就可以逐渐消除。但是如果戒烟时间太短,可能对戒烟的好处还体现不出来,但是只要能够戒烟,对气道和肺部的损伤一定可以逐渐减轻,所以防治慢阻肺,戒烟最关键。"

语音时长04:13''

鲍敏武汉市第三医院

2018/05/24收听(5161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