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子宫脱垂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分娩后,子宫韧带和盆底肌变得松驰、弹性下降,使子宫随着体位变化而向下移,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一、原因:
造成产后子宫脱垂的原因较多,分娩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分娩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压迫与扩张,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弹性降低,并可能伴有部分肌纤维断裂,若分娩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并过早劳动,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
腹压增加也是子宫发生脱垂的重要原因,羊水过多或者胎儿过大,慢性便秘及咳嗽也可使腹压增加,促使子宫脱垂的发生。
二、表现:
发生子宫脱垂后,轻者可感到阴部有不适感、憋闷感、异物感,平卧可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同时可伴有大小便异常;重者则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表现为外阴有鸡蛋样物质脱出。若产后咳嗽、打喷嚏时有漏尿症状,需要考虑子宫脱垂的可能。
三、治疗:
产妇若怀疑有子宫脱垂,可到医院进行妇科检查、盆底超声、POP-Q分期、盆底电生理检查等,以便确诊。
若脱垂症状轻,且时间在产后42天内,顺产女性可通过肛提肌锻炼方法改善疾病症状,防止子宫进一步脱垂;对于产后42天,但小于产后3个月的产妇,出现轻度子宫脱垂可用阴道哑铃进行锻炼。若脱垂严重,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子宫脱垂患者需要少拎重物,以免腹压增加,使病情严重。另外,可以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苹果等,保持排便通畅,以免因如厕过度用力而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