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中的发现越来越多,除了IDH1/2、TERT之外,qq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在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中,将其联合缺失和IDH1/2共突变作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标志物。
1p/19q联合缺失是一种染色体变异,指1号染色体短臂和19号染色体长臂同时缺失,常常发生于年轻患者。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集中了高密度的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所以这一区域成为肿瘤分子细胞遗传研究的热点。
1p/19q共缺失最早发现于少突胶质细胞瘤样本中,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发生率为80%~90%,在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为50%~70%,而在弥漫星型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生率仅为15%和5%。因此2016年WHO最新分布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II级)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III级),又根据有无IDH1/2基因突变和1p/19q的缺失,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IDH突变型、1p/19q缺失型及未另行说明型。
如今1p/19q缺失已被明确纳入NCCN指南和中国胶质瘤诊疗共识等各大指南中,目前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于杂合性缺失分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和二代测序(NGS)。
检测1p/19q共缺失在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及判断患者预后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相较于1p/19q非缺失的患者来说,IDH1/2突变联合1p/19q共缺失的患者预后最好。因此1p/19q共缺失也被称为胶质瘤中的“钻石突变”,对于家属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存在1p/19q联合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速度较慢,对化疗较敏感(特别是PVC方案)。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0年,而没有该遗传学改变的患者仅为2年。既往经典的RTOG9402临床试验也探究了在放疗基础上增加化疗的效果,结果在1p/19q共缺失的患者中,放化疗联合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只接受放疗的患者(14.7年vs7.3年)。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可达80%)。因此关于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共缺失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联合缺失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呈正相关性,并且均与患者3年生存率相关。生存期大于3年患者的1p/19q共缺失率、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生存期小于3年患者。
假性进展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放射学现象,其发生在胶质瘤接受放疗和/或化疗后的早期。有研究显示1p/19q共缺失的出现和假性进展形成的低风险相关,1p/19q共缺失组很少发生假性进展,而无缺失组假性进展率是缺失组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