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因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及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个体差异不同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如腰痛及放射性单腿痛,往往先有腰痛,然后逐渐发展为腿痛,当腿痛出现后腰痛症状减轻。典型临床表现如下:
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的症状之一,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腰痛的程度各人之间差异显著,症状轻者可以继续坚持工作,但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症状严重者疼痛剧烈,不能翻身,卧床休养。据统计,95%以上患者都有这一症状,50%的患者同时为腰背痛和腿痛,约33%的患者先腿痛后腰背痛。腰痛可在明确的外伤或扭伤后出现,也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疼痛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疼痛为常见。疼痛性质多为慢性钝痛,也可以是急性剧痛。
2、坐骨神经痛:由于95%左右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L4/L5及L5/S1椎间隙,故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有坐骨神经痛,其发生率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82.6%。疼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部。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放射痛一般多发生于一侧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侧。先腰痛后腿痛,最后腿痛重于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步行不到几十米,骑车可行几十里”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经痛特点的具体写照。其机制主要是由于突出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脊神经根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致。此外,通过患者的窦椎神经也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即假性坐骨神经痛。
3、间歇性跛行:又称运动性疼痛,患者行走一定距离后感腰部和腿部疼痛,并随行走距离增多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这种表现称为间歇性跛行。当行走时,因下肢静脉回流量增加,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出现症状;或是在先天性骨性小椎管的基础上,又发生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马尾神经和脊神经受压损伤,而引起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在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后,需考虑是否有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