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的通俗说法,是1987年由法国学者Benabid开创的,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已经证实脑起搏器疗法的良好效果,不仅应用于帕金森病,还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梅杰氏综合征等疾病。
脑起搏器微创、安全,可全面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等症状,且随着肢体症状进展加重,通过体外调节参数值,可继续达到良好的改善状态。除外,还留有后路,不影响未来新的治疗。
然而,脑起搏器治疗,并非适宜每一位患者,且手术成功与否需要满足手术时机、术前的详细检查评估、术中精准的定位、术后的程控与调药、康复等因素。
1、手术时机:太早,患者对药物疗效好,太晚,患者可能失去手术的意义。因此,手术时机很重要,现在认为,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疗效逐渐下降,即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在峰值浓度药效理想,但药效很快消退或出现不良反应,如“开关”现象、异动症、冻结现象时,表示疾病已经开始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刺激接受脑起搏器治疗可获得明显的疗效,且术后恢复正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
2、正确的术前评估与诊断:如果疾病类型判断不准确对于术后的预后影响很大,有可能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疗效方向。因此,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是手术适应症患者。患者住院之后,详细查体,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明显的智力障碍、严重的精神疾病,方可考虑手术。
3、精准的手术定位:靶点准确,这是术后疗效显现的基础。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脑深部核团的大小范围往往只有几毫米。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过程中环节多,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从而影响整个手术的精准性。所以要求手术医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知识,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和良好的应对各种意外的心理素质
4、合理的刺激模式设定与用药选择:是能否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治疗作用发挥到最好、最大这是关键。同样要求程控医生有扎实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并遵循以最小的刺激强度和最少的药物剂量获得临床症状最大程度的改善原则。
5、适当的心理辅导与康复治疗: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心理辅导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锻炼的作用不仅是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更是为了防止关节变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