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门诊的时候都会有形形色色的病人,这其中不乏掏耳朵的病人。很多人有掏耳朵的习惯,无论是出于日常护理的原因或者是解决局部的瘙痒不适。然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千万别掏耳朵,当然,意思是不要经常掏耳朵,因为会上瘾的。
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其非一直管,略呈“S”形弯曲。外耳道的皮肤较薄,与软骨膜和骨膜粘连较紧,所以外耳道皮肤肿胀时,疼痛较剧烈。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即我们俗称的耳屎),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正常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物微呈酸性,pH在5.0-7.8之间。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状如粘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
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是门诊常见的,大人小孩都有,多数是“油耳”,有些是干耳,但由于进水了令其发胀而导致耳堵塞感,听力下降甚至疼痛发炎来就医,有些病人尝试自行掏耳朵却未果。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医师,简单的可以使用枪状镊或耵聍钩取出,比较大块或硬实的可能需要局部滴碳酸氢钠滴耳液2-3天待其软化后再冲洗。
外耳道疖是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的局限性外耳道炎,夏秋季多见。系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为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掏耳为最常见诱因,游泳、外耳道冲洗、中耳长期流脓及外耳道湿疹可诱发。全身如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易患本病。纠正掏耳习惯,游泳。洗头或沐浴后应及时将外耳道拭干,而非掏干。
弥漫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广泛性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为细菌或病毒感染,诱因与下列因素有关:水液浸渍,皮脂的移除(掏耳),外伤(掏耳),耵聍缺乏,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变态反应,分泌物的氢离子指数,解剖构造,药物刺激或全身性疾病。
外耳道湿疹指发生在外耳道的多形性皮疹,主要特征示瘙痒,易反复发作。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有关。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认为有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诱发因素有: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有利于真菌的繁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其中可能与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有关,掏耳造成的耳损伤。保持外耳道干燥,戒除掏耳习惯。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适当的定期的对外耳道护理或者说掏耳朵,可以清洁一部分耵聍,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的经常的去掏耳朵,真的会上瘾,越掏就越想掏,就越痒越不舒服,局部的正常的粘膜及皮肤环境改变了,就会造成上述的各种炎症性慢性疾病,医治起来就时间比较漫长了而且效果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