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动脉瘤的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2020-04-13 17:41阅读:

手机浏览

  SAH患者中经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动脉瘤的约占15%,其中38%被确定为NAPSAH。1991年Rinkel等通过CT及M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扫描,并对NAPSAH的标准定义进行了描述: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的前方,伴有或不伴有出血向环池的基底部扩展,未完全充满纵裂池的前部,一般不向侧裂池外侧扩展,无明显的颅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也被描述为经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确病因。
  目前NAPSAH血管造影阴性的因素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考虑可能的病因较多,与静脉出血、动脉穿通支破裂、颈部硬脊膜动静脉漏,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的扩张,隐匿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小穿通支闭塞后继发出血等有关,还包括基底动脉壁内低压力性出血,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等因素,有学者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造影阴性的因素认为:基底静脉或其分支变异;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瘤的瘤茎过于狭窄;基底动脉穿支小动脉瘤破裂后未能明确显示等而易于遗漏;丘脑穿动脉破裂、硬脊膜动静脉瘘等。
  NAPSAH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平均年龄约为50岁,另有学者称,40~60岁群体NAPSAH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转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年轻化趋势。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口服避孕药及情绪激动等有关,一部分患者在休息中发病,病因隐匿。NAPSAH与其他原因所致SAH类似,常表现为突发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及畏光,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腰腿部放射性疼痛等。却较少有颅内血管痉挛等并发症。NAPSAH临床症状较动脉瘤性SAH症状轻,头痛程度大多可以忍受,表现为轻、中度胀痛,以颞部或后枕部多见,多无意识障碍,无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痫性发作。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相比较,NAPSAH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极少。在本组病例未显示脑血管痉挛现象。国外学者荟萃分析了1985~1999年相关文献,报道的290例NAPSAH患者最长随访时间达8年,未发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相关报道。
  头颅CT检查对于出血的急性期较为敏感,可以作为NAPSAH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进一步行CTA或MRV检查,CT显示NAPSAH出血主要局限于中脑周围池。本组病例发现,NAPSAH常累及桥前池及环池,有的为惟一的出血部位;四叠体池出血也是NAPSAH的常见部位,也有国外学者指出,四叠体的NAPSAH在首次进行CTA检查阴性可以考虑再次行DSA检查,做至少2次的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动脉瘤可能。国内外一致认为,由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的吸收及重新分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原有SAH的类型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收集的21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绝大多数NAPSAH患者1周后复查头颅CT,发现原SAH已基本吸收,部分患者10天时复查头颅CT血液已完全吸收。因此建议早期行头颅CT检查对于NAPSAH的诊断十分重要。NAPSAH在临床上需要完善血管造影检查。虽然DSA在SAH诊断中备受推崇,但有学者认为,CTA与DSA具有相同的的灵敏性及准确性,且更加安全患者易于接受,CTA阴性的患者无需另行DSA检查。本人依然推荐需要DSA检查,甚至需要1周再复查,增加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明确病因不可忽视DSA仍然是金标准。
  遵循SAH的常规治疗,治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只需对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止血、对症及防止脑血管痉挛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不必严格强制卧床及限制活动,但仍要积极控制血压及监测电解质。患者病情恢复较快,少数患者表现为易疲劳及焦虑表现考虑与心理负担有关

分享:

42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