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纵隔位于左右胸膜腔之间,上为胸腔的入口,下为膈肌,前有胸骨,后靠胸椎。根据纵隔的部位从前往后大致分为前、中、后三区。前纵隔主要是胸腺、淋巴和软组织,中纵隔有心脏及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后纵隔主要是外周神经。
纵隔肿瘤分原发和继发、良性和恶性,原发者以良性肿瘤居多。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淋巴瘤、胸腺瘤、恶性畸胎瘤、横纹肌肉瘤;中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淋巴瘤和软组织肿瘤;后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神经纤维来源的肿瘤。但有时候肿瘤太大,很难区分原发肿瘤到底来自哪一区。
二、异常表现
多数纵隔肿瘤往往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而是在常规体检胸片或其他原因拍胸片时偶尔发现的。常见的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头面部水肿、咳嗽、吞咽不适或梗阻,有的胸腺肿瘤还可以出现眼裂变小(眼睑下垂所致),全身乏力甚至没有力气呼吸,称之为重症肌无力。如是后纵隔肿瘤,可以引起背痛。
神经源性肿瘤:占纵隔肿瘤的30%,居纵隔肿瘤第一位。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有症状者常表现为:部位不确切的胸背痛和胸闷,有时出现肋间神经痛及神经功能区的感觉异常,神经节细胞癌可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出现霍纳综合征。
畸胎瘤:占纵隔肿瘤第二位,80%发生于20~40岁,恶性畸胎瘤男性多于女性。80%以上的病例有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咳嗽气短、心慌、痰中带血。可形成肺化脓症及脓胸等,如出现支气管瘘痰液中可有毛发。
胸腺瘤:占纵隔肿瘤的20%,居第三位,多位于前纵隔。好发于成年人,以40~50岁多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如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有如下表现:①咳嗽、胸痛、运动性心悸、气短。②重症肌无力为本病特异性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③恶性胸腺瘤:剧烈咳嗽、重度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症,表现为:颈部、上胸部及颜面水肿,胸背静脉曲张,颈静脉怒张及胸腔积液。
胸内甲状腺肿:多由颈部甲状腺肿大或腺瘤向胸骨后延伸形成,主要症状为:①气管压迫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前胸闷胀及背痛,为胸骨和脊柱受压的表现。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多食、消瘦、心动过速、多汗、急躁、易怒等。③进食不顺或吞咽困难,为食管受压的缘故。④上腔静脉压迫症状,颈部肿大或肿块,气管移位等。
纵隔肿瘤的体征:前纵隔肿瘤可见胸骨隆起,有时可有搏动。
三、纵隔淋巴瘤的治疗
纵隔淋巴瘤可以是全身淋巴瘤在纵隔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原发于纵隔,前者应该以全身淋巴瘤处理,包括化疗与全淋巴结放疗;后者若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应以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处理,以化疗为主。
四、纵隔软组织肿瘤放射治疗的重要性
纵隔恶性软组织肉瘤包括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以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占多数,如恶性神经母细胞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以发生在后纵隔多见。与躯干和四肢软组织肉瘤一样,纵隔恶性软组织肉瘤应手术切除,即使肿瘤能够完全切除,但仍需进行术后预防性放疗,以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减少复发,巩固手术成果。
五、纵隔肿瘤的预后
胸腺瘤发生淋巴、血行转移者少见,转移几乎多发生于浸润型。因此,肿瘤的浸润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非浸润型100%可完整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在3.8%以下,5年生存率85%~100%。浸润型58%可以完整切除,局部复发率20%,5年生存率33%~55%。
六、纵隔肿瘤的异常信号
非感染性刺激性干咳、胸痛、胸骨后疼痛、无原因声音嘶哑、上肢麻木、头面部水肿者,应警惕本病,及时行X线检查;如咳出痰液中有毛发、皮脂样的液体尤应引起重视。
七、康复与保健
1、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
2、注意环境气候的改变,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注意与经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复查。
4、康复期间,如发现复发灶,千万不可乱投医,应尽快到专科医院诊治。
5、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注意低盐饮食,休息时采取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角,避免上肢静脉输液。
6、生活规律,按时起居,戒烟戒酒,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