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医生经常能碰到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第一反应,是不是造血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像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很多血液系统疾病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轻度减少可没有任何征兆,但是白细胞重度减少的患者则容易发生感染,乏力、头晕等常见的。
但是有些白细胞减少是由于药物本身导致,往往不是血液系统疾病所致。
抗肿瘤化疗药物:
抗肿瘤化疗药物可以非特异性的杀伤白细胞,白细胞减少是用药中一种常见的毒性反应。除杀伤白细胞外,也能抑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主要包括烷化剂和抗代谢药:
1、烷化剂: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和肼类(丙卡巴肼),其中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氮芥和环磷酰胺。
2、抗代谢药:主要有甲氨蝶呤、培美曲塞,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吉奥、巯嘌呤、阿糖胞苷、吉西他滨等。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等。
抗菌药物:
近年来由于常见病原菌对氯霉素的耐药性增加及其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氯霉素的全身给药在国内外的应用普遍减少。需要注意的是,氯霉素局部给药后也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青霉素类、链霉素、多黏菌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药物进入人体内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大量粒细胞被凝集破坏,造成白细胞下降,其中粒细胞下降更为明显。
抗甲状腺药物: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可能机制有
1、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抑制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致粒细胞有丝分裂减少,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
2、免疫反应使粒细胞破坏过多所致,抗甲状腺药物进入体内后,导致体内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大量粒细胞被凝集破坏,造成白细胞下降。
抗疟药物:
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等,这些药物除了可以治疗疟疾外,也可能抑制骨髓,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惊厥/癫痫药物
临床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在治疗中定期监测血常规。
降血压药物:
1、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临床上医生比较重视的是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卡托普利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几率相对较低,造成白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骨髓抑制作用和药物所诱发的变态反应有关;
2、甲基多巴:有发生轻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伴有或不伴有Coombs试验阳性。也有报告血小板及白细胞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阳性、Coombs试验阳性、抗核抗体阳性。上述这些变化,经停药后往往均可恢复。
免疫抑制药:
吗替麦考酚酯通过干扰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使之不能形成DNA,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为器官移植后抗排异反应药物。但其亦同时损伤人体其他正常细胞的生长,因此可导致骨髓抑制。
吗替麦考酚酯导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7%-35%,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其中以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最常见。
治疗精神障碍药:
包括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由氯丙嗪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前几周。氯丙嗪引起的这种不良反应比其他作用更强的抗精神药(如奋乃静、三氟拉嗪)更为多见,氯丙嗪还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至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