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方式,母乳喂养有利于初产妇“母亲”角色认同感的获得及母婴问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出生后最初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是建议的喂养婴儿方式,接着以持续母乳喂养并添加适当的补充食品的方式进行喂养,直至2岁或更长。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发展更为健康,效果包括增强免疫力、帮助消化、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育、减少婴儿猝死症的发生、减少儿童期肥胖、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显着降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等等。母乳喂养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有助于母亲产后恢复,减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几率。母乳是母亲给予婴儿的特别礼物。
哺乳前后准备
母亲乳房发育小,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后者没有必要在孕期进行乳头牵拉。
哺乳前母亲应洗手并用温开水清洁乳房及乳头。也可挤出少许乳汁,可使乳晕变软,有利于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
哺乳后挤少许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可防止乳头皲裂。
尽早母乳喂养
母婴同室,新生儿生后尽早行肌肤接触,早吸吮(<30min)。早吸吮和早接触可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虽然乳房内乳量少,但可通过新生儿吸吮乳头刺激泌乳。新生儿出生时体内的能量储备可满足至少3天的代谢需求,无需担心新生儿的饥饿问题。所以不要随意添加糖水或者奶粉。
喂养时,可选择坐姿或者侧躺姿势,以舒适为宜。一手拇指放在乳房上方,其余手指放在乳房下方。注意要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放入新生儿口中。用手托着乳房,防止其堵住婴儿鼻孔。吸尽一侧再吸吮另一侧。
哺乳后应将婴儿竖直抱起,将头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溢奶。
判断母乳喂养有效性的方法
(1)母乳喂养次数8~12次。每次吃奶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每侧乳房吮吸15-20分钟,两侧乳房吸吮30~40分钟,当然随着婴儿成长慢慢缩短。
(2)新生儿出生后24~48h,会排出墨绿色的胎粪。以后每天2~4次,大便软、黄。
(3)婴儿出生后第1天尿量较少;随着母乳分泌量的增加,婴儿尿量逐渐增加。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天排尿6~8次。
(4)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3-4周后才能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以后每周平均增加100-200克,或一个月450克。
母乳喂养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
(1)乳胀及乳腺炎
只要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是可预防乳胀的。究其原因由乳房过度充盈及乳腺管阻塞所致。在哺乳前乳房肿胀处先湿热敷3~5分钟,并按摩,让婴儿吸吮,同时边揉肿胀处,直到松软为止。记住要吸空一侧乳房。
母亲患乳腺炎时应及时寻求乳腺外科医生的专科治疗,采取排空乳房、休息、镇痛等对症支持措施,必要时用抗生素治疗;轻度乳腺炎可以继续哺乳,严重时需暂停乳房喂养,但应排空乳房。
(2)母乳相关性黄疸
按需哺乳有助于预防母乳相关性黄疸的发生,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可以不中断母乳喂养。
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当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界值时,不建议光疗和其他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允许母亲在婴儿光疗间歇期进行母乳喂养并照顾新生儿。
对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可常规预防接种。
(3)牛奶蛋白过敏
应鼓励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回避牛奶及其制品的摄人,并补充钙剂。
(4)母乳分泌不足
医护人员应帮助乳母分析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鼓励乳母树立坚持哺乳的信心。指导哺乳方法,按需哺乳,增加夜间哺乳次数。增强营养,催乳饮食。但不推荐乳母摄人过多液体(包括汤类食物)以增加母乳分泌量。
母乳的家庭贮存
(1)母亲最好能直接乳房喂养,需要时可泵出乳汁用奶瓶喂养,但不建议频繁泵乳。
(2)收集时母乳量不可超过容器容量的3/4,以免冰冻后母乳体积增加损害储存容 器;每次采集的母乳分开储存;没有必要弃去每次采集时最先收集的5-l0ml母乳;推荐食品级硬塑料储存母乳;
(3)母乳处理优先顺序:按照采集时间使用母乳,优先使用初乳、新鲜母乳;早产、高危患儿最好使用新鲜母乳;
(4)解冻方法:可在冷藏、冷水、温水(≤ 37℃ )、温奶器中解冻(液面不超过奶瓶口),不可使用微波炉解冻;
(5)加热方法:使用温奶器,或在温水(≥37℃且<40 ℃)中加热 (加热时间≤15min),不可使用沸水、微波炉加热。
母乳喂养的禁忌
(1)患儿患有半乳糖症;
(2)产妇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嗜酒、吸毒等;
(3)产妇正在接受放化疗治疗或服用抗抑郁药、镇静药、癫痫药及抗代谢药等;
(4)产妇细菌病毒感染:性病(HIV、HSV-1、T淋巴细胞1、2型(HTLV I、II)阳性,近期感染梅毒),活动性或未治疗的肺结核,产妇在产前5d或产后48h内感染水痘,应直至完全无传染性才可母乳喂养;
(5)产妇患有严重疾病;
(6)产妇患有乳腺相关疾病:乳头上有疱疹样肿块;母亲乳腺炎时其采集母乳仍可使用,当母乳变质时则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