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病因复杂,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有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炎性肠病等。
细菌导致的宝宝拉肚子,常见以下2种:
(1)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起病较急。轻症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有黏液,腥臭味。伴发热、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黏液和少许白细胞。病程3~7d,亦可较长。
(2)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起病急,高热,可发生热性惊厥。腹泻频繁,大便为黄色、黄绿色,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治疗上注意合理饮食,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饮食治疗:轻症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适当限制哺乳次数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在腹泻期间,继续进食,给予宝宝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正常饮食,尽可能不要“禁食”,禁食可导致症状迁延、营养丢失。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口服补液盐(ORS)适用于轻、中度脱水并能进食的患儿;静脉补液适用于吐泻严重、腹胀、中度以上脱水者。
(2)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1)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水样便可不用抗生素,黏液便、脓血便可选用抗生素,主要以口服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为主。用足疗程,不能不经医生同意擅自停药。
(2)微生态疗法:通过恢复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肠道疾病的目的。
(3)辅助治疗:肠黏膜保护剂、肠动力抑制剂、抗分泌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