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中首先也是很重要的是如何科学的管住嘴?总所周知,平衡膳食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如果膳食结构不合理,会通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等)的作用,影响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结合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文件,详细谈谈如何科学的管住嘴。
1、食物多样和能量平衡
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同时注意每餐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通过饮食和运动保持能量平衡。
2、限制钠盐摄入
在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女性、血压偏高、代谢综合征患者对膳食中钠盐的摄入量更为敏感。减少膳食钠盐的摄入不仅可预防高血压,也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的70%~80%来源于家庭烹制食物,约20%来自市场上销售的含盐加工食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烹饪时少放盐,控制烹调时和餐桌上的用盐量,逐渐降到世界卫生组织(钠盐5克/天)或中国营养学会(钠盐6克/天)的推荐量。另外,我国成年人膳食钾摄入不足、钠钾比偏高。可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以增加钾的摄入量,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菌类、山药、马铃薯等。建议还可以选择“低钠盐”,以达到限盐补钾的双重作用。
3、多吃蔬菜水果
许多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蔬菜水果摄入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是仍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多项研究显示,每天200克(约半斤)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心血管病、癌症风险和全因死亡。建议人群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补充鱼类食物
鱼类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主要归因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鱼肉还富含优质蛋白质,且饱和脂肪含量较低。一项大规模荟萃分析显示,平均随访15.9年,与最低鱼类摄取量(0~3次/月)相比,吃鱼1次/周、2~4次/周和>5次/周者的冠心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16%、21%和17%。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适量食用鱼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周吃鱼280~525克。
5、食用豆类和豆制品
豆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钾、钙等,我国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大豆蛋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表明,食用大豆或豆制品有助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经常食用豆制品,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克(相当于豆腐150克,或豆腐干45~50克)。
6、控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
血液中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膳食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猪牛羊肉(红肉)相对于禽类和鱼肉(白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红肉每天摄入应少于75g。目前,推荐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菜籽油、鱼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病高风险的个体需注意合理增加摄入量。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心血管病,对一般人群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宜过多,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300mg。
综上所述,合理的膳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应注意日常饮食中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等,适量吃动物性食物,控制盐、油、糖的摄入量。保持平衡膳食结构,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