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目前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若房颤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能会引起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在房颤的治疗中预防血栓形成成为主要的治疗方面。预防血栓就要提到抗凝药物的问题,也就是题目中所提到的“灭鼠药”的问题。很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要给我吃“灭鼠药”(华法林)。那接下来就谈一下房颤重要的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
一、华法林的神奇发现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北部农场主们发现许多牛羊外伤会导致牛羊出血不止而死去。为了查明真相,加拿大兽医弗兰克?斯科菲尔德发现腐烂变质的三叶草是罪魁祸首,1940年国外专家从这些发霉的牧草中最终分离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质,确定了它的结构并进行人工合成,命名为“双香豆素”,直至今天,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仍被作为重要抗凝药物类别写进药理学教材。双香豆素分子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它能够与维生素K竞争,干扰后者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过程而发挥抗凝作用,它进入牛羊体内后导致其出血不止而死亡。经过反复试验在1948年合成了符合要求的新型老鼠药——华法林,之所以命名为Warfarin,还有一个名字叫“杀鼠灵”。
二、华法林药物应用于临床
经过多次的实验,双香豆素作为抗凝药物进入临床,由于可以口服,它常被医生用于替代肝素。由于通过化学合成的华法林比双香豆素药效更强大,其抗凝作用也一样能被维生素K所阻断,且华法林比双香豆素更加安全,于是华法林用于临床治疗的实验在医院开展起来。1954年,FDA正式批准华法林可以作为药物应用于人类。从此,人类抗凝血药物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华法林
房颤患者血栓形成机制在于患者发作房颤时,左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处于颤动状态时,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各处,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有研究显示,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房颤持续存在时尽管控制了心室率,但其血栓的风险并没有解除,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分及分层,需要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最常用抗血栓药物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华法林。但该药有一定出血风险,需要严密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一般控制在2-3)来调整华法林剂量,已达到最佳的抗凝作用及最低的出血风险。所以,对于适于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来说,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