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1800年前,他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自唐代以来只至今日,这部书都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甚至对朝鲜、日本的医学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有一首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群方之冠”的方剂“桂枝汤”,在它下面详细介绍了服药方法、服药后注意,对我们护理外感风寒发热有重要指导意义。
书中是这样写的:“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今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困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同,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这一句说的是如何达到出汗的效果。须臾指不久;啜(chuò )表示饮、吃的意思。也就是说服用桂枝汤后为了促进发汗效果,可以喝热的稀粥。这就告诉我们外感风寒发热服药后发汗效果不好时可以辅助采用喝热稀粥的方法;反过来说也就是提醒我们,外感风寒发热服药时,不宜进食生冷、或凉开水送药。
在《朱进忠老中医用药经验真转》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家兄朱高峰氏,治一患者。突发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查其体温38.8摄氏度。云:此风寒感冒也。予阿司匹林、咖啡因。一日三次,一次一包。两日后,寸效皆无。询之,云:因无热水,概用冷水送服。曰:误也。此阴寒之证,非温热阳药不效,冷水者阴也,开水者阳也,宜改为药后服热开水两大碗,并盖被取汗。服后果愈。
同样的药物,在冷水送药和热水送药之间效果大不相同。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句话短短28个字,但对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出汗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2、“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一句说明的是出汗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既要全身出汗,包括手足;但只能出微汗,不能大汗淋漓。中医学认为“汗者精气也”,“汗虽一物,而系阴阳两个方面”,汗出太过,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影响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3、“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句话是饮食注意。病后应忌食生冷、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发酵的食物。正确的饮食一是避免损伤人体胃气,避免加重脾胃负担;二是避免助湿助热,产生新的病理改变。总的原则就是:饮食应清淡平和,过凉过热皆不宜;避免过饥过饱;参照个人饮食习惯,生病期间避免尝试甚至大量进食以往未吃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