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拔牙风险的预防 

2023-11-12 21:13阅读:

手机浏览

  术前

  1、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近1周患者有无出血及出血症状是否加重,并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计划。

  2、通常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身体耐受较差,如拔除的患牙较多,最好分次拔除。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重度贫血患者,需术前静脉使用抗菌药物。

  4、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以不超过1∶100 000为宜。

  5、尽量避免阻滞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推荐使用无痛麻醉仪行牙周膜注射麻醉,并选择细针、减少进针次数,以防针眼渗血。

  术中

  1、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

  2、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

  3、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手术创伤、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1)采用微创的方法拔除患牙,特别是对于复杂牙和阻生牙,通过外科专用切割手机多分牙少去骨;

  (2)确保四手操作,即助手使用金属吸引器及时吸出患者口内唾液、血液等分泌物及拔出的患牙、牙根及牙碎片,既达到清洁术区、显露术野的目的,又可减少患者的异物反应和不适感;

  (3)通过颊拉钩保护好口内的软硬组织,避免误伤;

  (4)使用咬合垫帮助患者张口,既可减少患者颞下颌关节的不适和疲劳感,又可更加充分地显露术野,降低手术器械误伤口腔软、硬组织的风险。

  4、重度贫血患者由于术中容易发生缺氧,因此可在术中高浓度、低流量吸氧条件下行牙拔除术。

  5、严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反应,若发现异常,及时将手术器械移出。

  6、拔牙创的处理: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轻度出血倾向患者,拔牙窝内填塞可吸收明胶海绵、凝血酶、胶原塞等止血材料帮助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其中胶原塞的止血效果最佳;对于中度出血倾向患者,除拔牙窝内填塞止血材料以外,创口表面还应使用牙周塞治剂、纤维蛋白胶或口腔内创可贴等加以保护;对于重度出血倾向患者,除拔牙窝内填塞止血材料、创口表面加以保护外,还应选择使用即刻义齿、个体化咬合板或保持器等加压止血。但是,不建议缝合创口,以免针眼处渗血。对于明确的软组织出血点可考虑结扎止血或电凝止血,一般无需全身用药。

  术后

  1、留院观察1 h,待确定无明显出血后方可让患者离开,并告知患者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2、口洁素漱口,加强口腔卫生。

  3、继续使用抗菌药物3~5 d,预防感染。

  4、避免触碰创口,以免止血填塞材料脱落,儿童患者束缚双手避免触碰创口。

  5、告知患者医生的联系方式,同时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随访。

分享:

94

相关推荐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拔牙可能存在的风险 

  1、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时间延长等原因,导致术中出血明显及术后出血不止。2、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术后组织内渗血时间延长,从而加重术区肿胀,严重的...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2/08阅读(67555)

肝脏疾病患者拔牙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预防

  各类肝病导致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其拔牙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且风险的等级主要取决于肝功能障碍的程度。1、拔牙前、后可能使用的一些消炎、止疼药物是经过肝...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9/29阅读(3646)

孕妇拔牙风险的预防

  术前  1、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要注意以往妊娠史和妊娠特有疾病史。根据孕期及患者牙齿的症状,制定治疗方案。2、为了避免流产和早产,最好在妊娠的第4~6...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7/28阅读(4982)

儿童拔牙风险的预防

  术前  1、儿童在就诊时应有家长的陪护,让家长了解儿童的病情及治疗计划,并取得家长的同意。2、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了解其有无先天性疾病或发育异常等。并根据...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3/01阅读(16022)

妊娠期患者拔牙的风险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妊娠是非常复杂、变化极为协调的生理过程。期间,母体除了...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8/13阅读(3925)

老年人群拔牙风险的预防

  术前  1、家属陪护可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安全,并能通过家属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治疗计划。3...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5/13阅读(46336)

月经期患者拔牙的风险及防治

月经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一般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经期由于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妇女会出现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

张鹏邹平市中医院

2023/08/20阅读(3370)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