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患者为60岁女性,因视力下降4年,加重一个月入院。核磁显示右眼眶肌锥内眶尖部肿瘤。查体:右眼管状视野,右眼视盘水肿。
2.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仰卧位,消毒鼻腔,肾上腺素棉片收敛鼻腔黏膜,神经内镜下经鼻切除钩突,开放筛窦和蝶窦后,充分暴露眶纸板,定位眶尖区,显露眼眶内壁和蝶窦侧壁视神经管。神经导航定位肿瘤,并在导航引导下磨开眶内侧壁,开放视神经管。切开眶筋膜剥离眶内脂肪后,可见肿瘤位于内直肌和视神经之间,质地韧,暗红色,边界较清但与内直肌粘连紧密,尤其是在总腱环处粘连异常紧密,视神经明显受压变形,术中边轻轻牵拉肿瘤边锐性分离粘连,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视神经保护良好,内直肌在总腱环附着处部分损伤,给予缝合一针。肿瘤彻底切除后,少许脑脊液漏,用事先备好中鼻甲粘膜瓣修补,筛窦内填塞碘仿纱条。
3.结果
术后患者即刻视力明显好转,视野增宽,眼球活动正常,无明显复视。术后第二天出现眼球轻度内收障碍,余方向运动正常,伴有复视,出院时除复视外无其他后遗症。一月后门诊复查,眼球位置居中,各方向活动正常,复视消失,视力视野恢复正常,无脑脊液鼻漏,无任何不适症状。病理为脉管瘤。
4.讨论
(1)眶尖区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众多,尤其是视神经、眼动脉和眼外肌及对应的神经分支,均与视力和眼球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眶尖区病变的手术历来极具挑战性和风险,传统手术入路主要是经眼眶入路和经颅入路等,但传统经眼眶入路空间狭小,对眼睛肌肉以及神经损伤严重,同时需要严重牵拉眼球,术后对视力影响较大,而且术后长期眼球不舒适,对于该病人,肿瘤位于眼眶最深部,肿瘤太小不容易定位和寻找;经颅入路同样存在不容易寻找和定位肿瘤的缺点,而且开颅手术创伤大,不仅要经过脑子进入眼睛,而且需要将眼睛和颅内打通,除了损伤大以外,脑搏动会因为眼眶骨板缺失影响眼球,造成凸眼和眼部不适,从结构上讲,开颅手术需要越过视神经和眼动脉切除肿瘤,有很大风险导致视神经损伤和失明,并且要切开总腱环,必然会损伤眼外肌,导致病人斜视,复视,甚至眼睑不能上抬。从解剖结构看,经鼻进入眼眶路径简捷,尤其适合于本例鼻侧内直肌和视神经之间的肿瘤。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鼻入路成为处理眶尖部肿瘤比较理想的路径之一。
(2)神经导航的应用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和重要解剖结构的辨认。术前仔细阅读CT和核磁共振扫描资料,了解肿瘤与视神经和眼外肌以及总腱环的关系非常重要,术中根据导航的指引除了能准确找到肿瘤外,可以尽量减少对眶壁骨性结构的破坏,避免术后眼球内陷。导航的应用还能帮助定位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3)眶脂肪和内直肌是该病变显露的主要障碍,手术中沿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进入,仅切除了少许眶内脂肪,术中采取“双人四手”技术分离肿瘤与内直肌的粘连。
(4)手术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需要视神经充分减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一定要仔细修补。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眶内肿瘤显露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术式同样存在操作空间有限,显微器械使用不便、内镜镜头易污染等不足,要求术者拥有扎实的内镜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只有在熟练掌握经鼻入路解剖及操作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神经内镜在经蝶手术中的优势,达到微创手术的满意效果。
目前国外和北京上海部分医院已开展经鼻切除眼眶内肿瘤,但由于该病发病率比较低,对手术设备和手术技巧要求极高,尤其是手术者需要有大量的经鼻神经内镜手术的积累,所以省内没有开展,该病人为省内首例。笔者在经历了大量经鼻内镜切除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的基础上,经历了大量的尸体解剖模拟以及神经导航模拟手术,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该入路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