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

2023-05-04 18:3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治疗,其实在过去20年,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的改变。胃肠道间质瘤是由一类特殊驱动基因导致的实体肿瘤,比如是C-KIT加PDGFRα的基因突变。明确了突变基因,才能应用相应的靶点药物,所以伊马替尼应运而生。

随着伊马替尼在上世纪2003、2004年进入到国内,对于肿瘤负荷比较大、复发风险比较高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或者是已经发生复发、转移的病人,带来极大的福音。通过伊马替尼药物的使用,达到了长期延长寿命的目的。

所以伊马替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胃肠道间质瘤标志性的药物治疗。但是随着使用的延长,有些病人比如用了5年、10年以上,接近60%-80%的病人,特别是对于复发转移的病人开始出现耐药,一旦耐药、病变再次进展,就使得研发更好或者更新的二代、三代、四代的药物,去弥补伊马替尼耐药的缺憾。

现在常用的比如二线药物舒尼替尼、三线药物瑞戈非尼、四线的瑞派替尼。所以即使是晚期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也不要丧失信心。

药物治疗是对于晚期病人属于基石性的存在,首选药物治疗。对于局部进展期的病人手术切除之后,要评估复发风险,选择合适的药物去治疗。这样的综合治疗会让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人达到根治的效果,即使是晚期也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生存的目的。

分享:

61

相关推荐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的一种间叶细胞的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通常发生在胃和肠,有可能会发生贲门、直肠或者是腹膜后,这相对少见一点。最常见的转移是肝转移或者腹腔转移。男女的比例是相似的,有很多间质瘤表现在终身不发病,比如胃的间质瘤2公分以下不建议手术,2公分以上要处理。真正发病的可能20%-30%。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四肢、体表、躯干,首先是体检,要检查质地是否硬、大小有没有大于5公分、近期有没有增大、是否推动、位置位于体表皮下还是筋膜下、在肌肉里面位置比较深、比较固定,还是比较活动。另外要通过B超、CT检查,特别是要强调CT检查,因为有些体表的软组织肿块很容易当做良性肿瘤就切除了。由于没有术前的影像学资料,病理诊断发现是恶性肿瘤,要进行下一步的补充扩切或者补充放疗,会给后续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肿瘤长在什么位置,没有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就无从考据。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做PET-CT,了解软组织肿瘤有没有发生转移、多发。来当地或者到医院骨科、软组织科就诊,还要进行细胞穿刺,大概有80%-85%的准确率,可以明确是良恶性的结果。如果细胞学不能定型的话,还可以进行粗针组织学穿刺,明确病理诊断。"

语音时长02:04''

王春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18/04/20收听(5461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9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