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好发人群

2023-12-19 03:51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溶血性贫血是血液系统常见贫血类型,目前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临床需要关注特殊人群,如感染等人群,以及肿瘤患者如淋巴瘤、肝癌等,此类患者在患肿瘤后,可出现肿瘤合并溶血表现。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如下: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家族史,检测过程中发现血红蛋白异常;

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Comb's试验阳性,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后,临床症状得以迅速缓解;

3、感染因素:如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后,导致溶血性贫血;

4、物理因素:如挤压、创伤;

5、其他因素:如心瓣膜病患者,常出现溶血,若患者接触毒物或其他化学因素,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迅速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分享:

11

相关推荐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主要就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的缩短造成一些内在的,比如说遗传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是外在因素,药物、免疫因素造成的红细胞寿命缩短、过度破坏造成的一系列疾病。骨髓造血代偿能力非常强,如果只出现红细胞破坏增加,寿命减少,那不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的话,病人可能只表现溶血,并没有明显的贫血症状,可能病人就只是有一些黄疸,然后可以出现尿色加深,腰痛等肌肉痛表现。但一旦红细胞的破坏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患者就会出现贫血症状,可以出现乏力、一过性眼前发黑,活动以后心慌症状。因为溶血挺复杂的,按照诱因可以有遗传性的,比如说像红细胞的,如果红细胞膜的异常还有红细胞代谢酶的异常,以及血红蛋白合成的这些异常的话,可以造成溶血。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免疫相关的,像病毒感染,还有应用一些药物,还有一些外界的因素,像寒冷都可以引起来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还可以分成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一般遗传相关的就是像红细胞酶的异常,代谢酶的异常,主要是血管内溶血,出现红细胞的大量破坏,还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也就是说尿的颜色是酱油色。像一些免疫相关、病毒感染和药物引起来的溶血,主要是由于免疫相关,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引起来的,主要是通过脾脏的破坏。

语音时长02:27''

冷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17/06/20收听(72336)

静脉曲张的好发人群

下肢静脉曲张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蚯蚓腿”。人美先看腿,似乎除了影响美观,下肢静脉曲张对身体并无大碍,但是稍不留神,“蚯蚓腿”长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严重并发症才是危...

王清贤唐山市中医医院

2018/10/16阅读(8940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16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