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小球病的分期以及治疗

2023-10-13 13:04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膜性肾小球病现在称为膜性肾病,是常见的肾脏五种病理类型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肾脏肾小球上皮细胞出现了突出的改变,从而出现特异性的表现。根据病理表现的不同,分为Ⅰ期-Ⅳ期,其中Ⅰ期膜性肾病和Ⅱ期膜性肾病,称为早期膜性肾病。膜性肾病的治疗,除了从临床诊断来进行治疗以外,还需要根据肾脏病理的不同来制定治疗方案。

1、尿蛋白小于4g/24h:如果是早期膜性肾病,而且尿蛋白小于4g/24h,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只需要动态观察,或者对症治疗,应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者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者某些中成药物来进行治疗。有1/3的可能性,在6-12个月得到明显缓解,甚至变为正常范围之内;

2、尿蛋白为4-8g/24h:可以根据病人的意愿以及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只是采用对症治疗;

3、尿蛋白大于8g/24h:最好采用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糖皮质激素,但往往采用一种免疫抑制剂效果可能不理想,需要加用另外一种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同时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某些中成药物来进行治疗。

分享:

89

相关推荐

膜性肾小球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膜性肾小球肾炎(即膜性肾小球肾病)主要的病理特点就是,在基底膜上皮一侧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并且伴有广泛的足突融合和基底膜增厚。所谓的膜性肾小球肾炎,现在临床上一般简称为膜性肾病。这种疾病在光镜下可以看到肾小球有弥漫性的病变,可能是在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侧见到嗜红的颗粒,有钉突的形成,以后会出现基底膜的增厚。在免疫病理方面,可以看到以IGG和C3的小颗粒沿着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以看到,在基底膜上皮侧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并且伴随有广泛的足突融合。根据电镜表现,可以把膜性肾病分为以下四期:1、第一期:仅仅是上皮下少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个时候基底膜还算正常。2、第二期:基底膜出现明显的增厚,增生成分插入基底电子致密物之间,这个时候光镜下可以看到钉突。3、第三期:因为基底膜增生明显,这个时候会出现电子致密物被新生的基底膜组成包裹,基底膜有明显的增厚,并且出现分层。4、第四期: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逐渐被吸收,然后出现电子透亮区,基底膜还是显著地增厚,但是顶突不是那么明显。以上就是膜性肾小球肾炎也就是膜性肾病大致的病理特点。"

语音时长02:13''

马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023/03/22收听(2413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7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