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积液有自愈的可能性,需要根据鼓室积液的原因决定,具体如下:
1、婴幼儿鼓室积液:通常出生不久的婴儿,发生鼓室积液的比例和可能性较大。通常只需观察,不做任何治疗,经过2-3个月可以逐渐自行吸收;
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于孩子的咽鼓管功能未发育完善,有可能因为孩子的腺样体肥大,堵塞咽管的咽口,导致鼓室积液。一般可以观察3个月,如果孩子3个月后出现听力下降、语言的交流障碍、学习障碍,需要及时处理,进行手术的干预,将积液排出。然后在鼓膜上放置通风管,达到排出积液、维持中耳压力的平衡的目的;
3、急性中耳炎:如过敏性鼻炎、感冒,可能导致鼓室积液,通常发生在急性的中耳炎后,也是急性中耳炎的表现。通常经过治疗后,多数积液可以在1个月余,逐渐自行消散。如果积液长时间未吸收,处理原则与慢性分泌中耳炎相同;
4、脑脊液耳漏:即脑脊液通过破损的骨质,或者薄弱的骨质进入鼓室,通常无法自愈,需要进行手术探查,将薄弱或者破坏的骨质进行修补,才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