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性肝硬化是临床最常见的肝硬化类型,相当于国际形态分型中的小结节性肝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显示很多不同的因素均可导致肝细胞损害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与之关系更为密切,无论在流行病学、临床还是病理形态的方面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资料,值得重视;
2、慢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脂肪肝,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营养不良:食物中长期缺乏胆碱类物质或蛋氨酸时可因肝脏合成磷脂障碍,而逐渐经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如砷、四氯化碳、辛可芬等可损伤肝细胞,长期作用可引起肝硬化;
5、其他:如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均可引起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组织,已被增生的纤维组织的改建,不易从形态结构上完全恢复正常,但由于肝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只要及时治疗,常使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维持相当长的时期,此时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基本消失,纤维母细胞的增生也可停止。
但如病变持续进行,发展到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可因肝昏迷而死亡,此外,常见的死因还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肝癌及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