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
手机浏览
退烧针是指退热针,孩子如果出现发热,建议尽量使用口服的退热药物,不建议通过肌肉注射退热针来缓解孩子的体温。因为多数肌肉注射的退热药物对孩子的身体损伤比较大,如部分是中药,还有部分是赖氨匹林类的退热药,对孩子的肌肉和身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所以无论孩子体温多少℃,针对体温的控制,建议尽量使用口服的退热药,相对比较安全而且可靠。口服退热药30-60分钟会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可以控制孩子的体温,可以持续4-6小时有效。
并不是用肌肉注射的退热针更快或持续时间更长,只是家长心理上的安慰。所以多数的情况下,并不建议给孩子通过肌肉注射退热针缓解体温。
如果确实引起孩子发热的疾病需要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缓解,是为了解决其他问题,并不是单纯为了退热处理。部分孩子急性喉炎急性发作的时候,有时可能会急性地用肌肉注射缓解孩子的喉头水肿。部分惊厥孩子发作的时候,有时会用肌肉注射缓解孩子的惊厥状态,但都不是为了单纯退热处理。
分享:
"孩子高烧首选口服退烧药的方法退烧,比如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口服退烧药副作用相对较小,依从性高。但在紧急情况下口服退烧药效果差,以及孩子吃不下退烧药时也可以打退烧针。打退烧针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能会影响血液系统,导致孩子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2、可能有局部胃肠道反应,打针后食欲可能会降低,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3、打针后易出现大汗,导致脱水,要适当补充水分。4、部分孩子对退烧针敏感性高,会出现过敏的症状。5、孩子对打针敏感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张先华│湖南省人民医院
2020/01/09收听(38710)
"针对于孩子打了退烧针还是不退热的情况,可以采用下面的措施处理:首先,再打一针退烧针。退烧针如果四个小时仍然没有起退热的作用,可以给儿童进行补打一次。其次,给儿童多喝温开水或者静脉补充液体。有些儿童应用过退热针以后之所以出现不退热,是由于体内的水分比较少引起的,如果体内水分偏少就很难够出汗,不会发生退热的效果。给儿童及时的补充水分以后,退烧针大多能够起到效果,儿童的温度就会慢慢下降。最后,可以给儿童配合口服退热药物,比如配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药物。"
司振阳│南京市中医院
2020/02/13收听(73922)
"目前常用退烧针有三种,具体如下:第一、非甾体抗炎药,如复方氨林巴比妥、安乃近、精氨酸阿司匹林,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精氨酸阿司匹林。第二、糖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第三、中成药的注射剂,如清开灵注射液和柴胡注射液。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上应用的退烧针主要是复方氨林巴比妥、精氨酸阿司匹林这两种药物,一般来说,患者在应用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发热症状就可明显缓解,其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等。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
康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20/11/05收听(43168)
通常退烧针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主,<... 徐珊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2023/08/01播放(52450)
通常退烧针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主,<...
徐珊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2023/08/01播放(52450)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用退烧针后0.5-1小时左右,发热症状就可明显缓解,不用过于担心。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退热效果可维持6-8小时左右,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如内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发生消化道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极少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烧针剂只是对症治疗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使用退烧针的同时加入物理降温方式,比如在额头上贴退热贴或者用温水擦洗的方法来进行降温。同时积极检查寻找发热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更好的治疗发热。"
2020/07/06收听(55662)
退烧针肌肉注射10分钟左右就起效。静脉注射理论上立刻起效,要比口服药快,还有肛门给药是纳肛、塞... 徐蒙│中日友好医院 2023/03/13播放(84328)
退烧针肌肉注射10分钟左右就起效。静脉注射理论上立刻起效,要比口服药快,还有肛门给药是纳肛、塞...
徐蒙│中日友好医院
2023/03/13播放(84328)
"患者应用退烧针后,一般0.5-1小时左右发热症状即可明显缓解,打退烧针期间建议多喝温开水,有利于更好的发汗。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是非甾体的解热止痛药,较常用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均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相同,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如背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见消化道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应用退烧针后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需注意监控,适当多喝水。"
2020/06/15收听(18000)
"打退烧针后多久退烧,要了解发烧的情况,基本上超过38.5℃,才建议用退烧针。那么退烧针有哪些?比如复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一般情况下,几个小时或者半天,体温就会降下来、就会退烧。还有就是小柴胡注射液,它的作用可能没有复方氨林巴比妥那么好,但是如果是低烧的情况下也足够了。注射小柴胡注射剂几个小时到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也会慢慢的出现退热的情况。"
袁庆玲│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2018/05/29收听(49894)
孩子退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具体如下:一、体温在低热,孩子状态良好,低于38.1℃且孩子可以自主玩耍,没有手脚凉等情况,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进行治疗,给孩子多喝水、频喂水,同时配合用温热水反复不断擦拭四肢的方式来降温。二、如果经物理降温,体温不下降反而上升,孩子体温开始高于38.5℃以上或伴有四肢凉、末梢循环不好的现象,也可以直接采取口服退热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成分的退烧药物,口服退热药物之后的1小时之内也要积极配合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共同来退热治疗,当口服药物后1小时左右,也配合物理降温,孩子的温度不退反升而且持续上升则需要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给予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方式来进行退热治疗。
全香美│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2019/12/17收听(44746)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则建议注射退烧针。体温如果没有超过38.5℃,则不建议... 徐珊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2023/05/09播放(76842)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则建议注射退烧针。体温如果没有超过38.5℃,则不建议...
2023/05/09播放(76842)
"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成分通常是非甾体的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在应用后的一小时左右发热即可有效缓解,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左右,不过与其它解热镇痛药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以发生消化性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个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烧针剂只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20/08/21收听(13208)
打退烧针可以指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与氨替比林,这是两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只要是应用这样的药物就有可能出现消化道溃疡,但出现之后一般不至于太严重,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的应该注意。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还有可能引起粒细胞的减少,或者引起过敏的反应,在临床上不是太多见。打退烧针也可以指注射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比如地塞米松,短期应用一般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但如果长期应用,应用的量比较大,有可能让人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的体型,也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导致糖耐量异常或者加重糖尿病,也有可能引起消化道溃疡。所以长期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这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果是在儿童,还有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历见伟│日照市中医医院
2019/08/20收听(72862)
"一般诊所里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成分通常是非甾体的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在应用后1小时左右发热即可有效缓解,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左右。不过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大剂量应用,可见消化性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烧的针剂只是对症治疗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20/10/20收听(62708)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用退烧针后0.5-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发热症状即可明显缓解。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是非甾体解热止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退热效果可维持6-8小时左右。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发生消化性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烧针剂只是对症治疗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建议在使用退烧针的同时加入物理降温方式,同时积极检查寻找发热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更好的治疗发热。如使用温水或者酒精擦拭身体,同时要多饮水,有助于预防脱水。"
2020/07/06收听(34308)
"一般来说,患者在应用退烧针后0.5-1小时左右,发热症状就可明显缓解。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主要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与其他解热止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比较常有的是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见消化道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
2020/08/17收听(67048)
"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烧时候注射用的针剂,有赖氨匹林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赖氨匹林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可能会在注射之后出现一些神经精神系统的症状,例如出现惊厥、呕吐甚至癫痫、昏迷,这种副作用称为瑞氏综合征,一般在1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药物时的发生率比较高。地塞米松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它的主要副作用可能会加重感染,或者引起一些消化系统的并发症,例如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等并发症。而且使用退烧药物退烧,反而有可能会掩盖真实的病情变化情况,不利于对原发疾病的控制,因此退烧针的使用要谨慎。"
聂志扬│北京医院
2019/08/27收听(30286)
打退烧针可能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副作用,适用于高热患者和比较难退热的人群,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退... 陈頔│北京医院 2023/02/25播放(76180)
打退烧针可能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副作用,适用于高热患者和比较难退热的人群,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退...
陈頔│北京医院
2023/02/25播放(76180)
退烧指退热,退热针包括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肌肉注射可以选用复方氨林巴比妥以及激素,静脉用药... 陆海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3/05/30播放(44134)
退烧指退热,退热针包括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肌肉注射可以选用复方氨林巴比妥以及激素,静脉用药...
陆海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3/05/30播放(44134)
"临床上常规用的退烧针通常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与其他解热止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见消化性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烧针剂只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20/11/13收听(49572)
"临床上常用的退烧针,主要是非甾体的解热镇痛药,比较常用的是复方氨林巴比妥和赖氨匹林。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物一样,这两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见消化性溃疡,长期应用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后可恢复。另外,还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以及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所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控。退热的针剂只是对症治疗药物,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药效过后体温再次升高,应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20/10/13收听(52188)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温暖
播放次数:3.25万
播放次数:2.75万
播放次数:4.8万
播放次数:5.6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