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和发烧有区别吗

2023-07-24 15:4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发热和发烧性质一样,仅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指腋下体温≥37.3℃。引起发烧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病毒等病原菌感染引起,有发烧、头疼、乏力、干咳等临床表现。此外,还有非感染的疾病,比如红斑狼疮、风湿等结缔组织病,也可以引起发烧。肿瘤也是临床中引起发热的原因。

所以,对于发烧的患者,不能仅退烧处理,关键还是要找到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才能完全解决发烧的问题。如果是细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果是风湿引起,需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病因的治疗。

分享:

71

相关推荐

出血热和发烧最明显的区别

"出血热和一般普通病毒引起的发烧是有明显区别的,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发烧可能由于多种病因引起,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出血热指的是肾综合征出血热,也就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由老鼠传播的。一般都是有流行病学史,家里面的居住环境可能会接触到老鼠,或者是在野外可能会接触到老鼠,它的发烧的特点就是出血热也会引起发烧,但是一般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体温自己就会下来。普通感冒的发烧自己也会下来,这一点有类似的地方。但是重点的区别点就是有出血的表现,出血热的病人因为损伤到小血管,病人的颜面、颈部、胸部会有充血的表现,就是醉酒貌,一看这个病人就跟喝醉酒一样,另外就是结膜、口腔黏膜以及皮肤都可以看见出血的表现。结膜可以充血、出血,口腔里面也可以看到出血的表现,另外身体的皮肤可以有瘀点、瘀斑,同时会伴有低血压、休克的表现,有些病人会出现少尿,所以和普通的感冒从表现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出血热的患者如果有轻微的恶心,但是没有明显的呕吐,能喝进去水、吃进去饭,这时候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以吃流质的饮食比如稀饭、烂面条、疙瘩汤、青菜汤,不能吃太多的肉类或固体食物。而且胃肠道不舒适感缓解后可以稍微采取正常饮食,如淀粉、肉类、纤维素、蛋白质等方面都可以吃,水果也可以适当的吃。"

语音时长01:29''

侯凤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05/23收听(74592)

发烧感觉热和冷的区别

"发烧有的时候会感觉热,有时候感觉冷,实际上是在发烧的不同时期出现的。因为发烧一共分为三个时期,也就是体温上升期、体温持续发热期以及体温下降期。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孩子的末梢循环不好,这个时候特别容易造成孩子出现寒颤、发冷、末梢循环发凉的情况,一般会觉得冷,这是体温上升期,体温会快速往上发展,容易出现高热现象。在孩子体温持续发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的时候,孩子都会觉得很热,没有冷的感觉,多数这个时候会出现体温的持续的高热。在体温下降期的时候,孩子开始出汗,体温开始下降,但这时的感觉也是发热,所以孩子的发热、发冷是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孩子的临床表现进行不同的处理。孩子在发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改善末梢循环,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或者是用热的毛巾给孩子敷一下身体末梢,让孩子的循环改善,同时也帮助孩子降温,切记不要给孩子单纯的捂被子或者多穿衣服,单纯的这种做法有可能到后期会出现特别明显的高热现象,容易造成孩子出现热性惊厥。发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孩子适当的用些冷的毛巾敷头,或者用些热的毛巾去给孩子擦拭身体,都有帮助降温的作用,对孩子的发热、发冷要有不同的处理。"

语音时长02:05''

王志新中日友好医院

2020/07/22收听(12408)

猩红热和幼儿急疹区别

"首先要说明下猩红热,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的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为明显表现,猩红热主要感染的人群是儿童,猩红热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比较多,夏季比较少见。猩红热的主要特点是通常在发热的第二天开始出疹,最开始出疹的部位为耳后、颈及胸部,24小时内可以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大多数皮疹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之后按照出疹的顺序逐渐消退,2-3天退尽,一般重的可以持续一周,皮疹消退一周后开始蜕皮,蜕皮的顺序与出疹顺序是一致的。一般的猩红热有严格的传染性,如果孩子得了猩红热,注意与患者保持距离,还有得了猩红热的孩子要主动进行隔离。幼儿急疹是一种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是一种病毒感染性引起的疾病,幼儿急疹多发生于小的婴儿,多见于六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主要特点是孩子出现高烧,高烧可以持续3-5天,烧退以后可以出现全身性的、大小不等的充血性斑丘疹,孩子出疹的时候,一般的可以持续2-3天。出疹子以后孩子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而且出疹子后孩子没有瘢痕的存在,不会留下任何色素的沉着,也不会出现脱皮的情况。"

语音时长02:22''

周小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20/07/08收听(6374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0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