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2023-11-08 16:28播放 : 87078

手机浏览

视频内容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个功能性疾病,不是器质性疾病,主要症状具体如下:

1、早饱:就这类患者往往每天感觉到肚子都很饱,从来没有饥饿感,吃饭以后反而腹胀加重;

2、嗳气:即气很多,甚至可能刺激腹部就会有很多气体;

3、腹泻或者大便不成形,还有的人表现为便秘,可能一星期没有排便意识。

当然诊断胃肠功能紊乱不能随便下疾病诊断,一定要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比如胃镜、结肠镜或肝脏、胰腺B超,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能够诊断胃肠功能紊乱。这个疾病是慢性病,治疗也是个体化治疗,所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是最好。

分享:

80
同科室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精选
江丽莹 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广州市东升医院
已成功预约2人
¥100
11天后有号
去挂号
擅长:诊治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生蛇)、湿疹、皮炎、荨麻疹、白癜风、癣、痤疮、疮疡、银屑病(牛皮癣)等,内科杂症,如咳、喘、支气管炎、胃炎、头痛眩晕、失眠、痛风、风湿痹痛、甲状腺疾病,癌症术后调理,妇科杂症,如月经不调、带下病、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内分泌及孕前辅助综合调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
庄慧魁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已成功预约35人
¥30
6天后有号
去挂号
擅长: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如中风、脑出血、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脑梗塞后遗症、脑室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性头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截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睡眠障碍、偏瘫、脑栓塞、偏头痛、痴呆、头晕、头痛、脑鸣、耳鸣、失眠、眩晕、睡眠不足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帕金森、多系统萎缩阿尔兹海默病、听神经损伤、缺血性脑血管病、慢性失眠症、面肌痉挛。
精选
马晓晶 主任医师 针灸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已成功预约27人
¥20
7天后有号
去挂号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内科各种疾病,特别是在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等方面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查看更多消化内科医生

相关推荐

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及治疗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功能性胃肠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经验性治疗:1、抑制胃酸,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2、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分别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伊托必利。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换用或合用。3、助消化药,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药物治疗可给予:1、解痉药,匹维溴铵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剂,对腹痛有一定疗效。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诺酚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易长期使用。3、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4、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5、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等,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语音时长02:17''

苏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20/03/24收听(15678)

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肠道运动能力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是最高的,多见于青壮年。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时候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心理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对60%的病人有效,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关键,在于解除心理障碍,调整脏器功能。如果患者怀疑,或者忧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医生进行针对性检查,解除疑虑,稳定了情绪,这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手段。二、支持疗法。除非患者全身情况很差,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生活有规律,适当体育运动可增强体质,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神经性厌食者伴严重营养不良,鼻胃管进食又引起腹泻的患者需静脉输入营养,高纤维素食物可缓解IBS病人的症状。三、药物治疗。短期内给予抗抑郁药,对具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以上就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一些方法。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语音时长02:18''

刘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18/01/03收听(9730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26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5)第 00017 号
中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43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4)3718-184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5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