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抽动症怎么办

2023-12-23 14:15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大部分轻度抽动或者影响不是特别大的,可以用行为干预,包括生物反馈训练以及家庭调整。生物反馈训练,训练仪器对抽动症有帮助,严重的时候需要药物治疗。抽动症严重的时候用药效果会很好,但是用药必须要规范用而且要长期用,不能用两下就不用,这样可能效果就会受影响。抽动症严重会影响患者生活,例如患者不停的说,像唱歌一样,大家听得很难受。有一些发生在上课的时候,也是不停地说或者甩手,别人都觉得好怪。而且抽动频率会很高,动作幅度很大,会影响他的生活,我们有评分标准,患者达到这个程度,是属于比较严重的,要考虑到药物治疗。如果家庭里面有很多焦虑,尤其是爸爸妈妈看到儿童眨眼、歪嘴巴 、抽动秽语综合征,即说粗话。比如患儿整天说粗话,把说粗话当唱歌,家长受不了,怎么说话这么难听,然后就会忍不住批评孩子,不准他说,越不让他说,患儿就越说,反而就会加重疾病。所以像这种,希望家长知道,抽动症越说他会越严重,建议家长不要再去提。其实家长自己可以试一下,如果眨眼的时候,我说你不准眨,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眨眼睛,因为大脑里面接收不了“不”字,如果用“不”字说他,他会过滤掉这个“不”,就听到眨眼、歪嘴巴,听到的反而不好。所以就不要再去说他太多,而是让他放松一点,去做更好的事情,可以做韵律操、运动替代。

分享:

469

相关推荐

孩子抽动症总是反复怎么办

孩子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表现为多种无意识的、突然的、无目的的肌肉运动或声音的发出,这些抽动行为包括眨眼、颈部转动、咳嗽、嗓音发出等。部分孩子抽动...

任永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23/10/10阅读(1764)

孩子抽动症如何治疗

"孩子抽动症,现有药物治疗和非药治疗两种方法。药物治疗适合于症状比较重的孩子,药物应用的选择和疗程遵照医嘱执行就可以了,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贯彻整个抽动症的治疗过程当中,轻、中、重都可以,必须要用非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行为矫正,利用学习的原理在训练中,合适行为出现时要给予奖励,以求保持并继续改进。如果不适当的行为出现,应该加以漠视或剥夺权利以示惩罚。但是惩罚要在通知孩子的情况下,要取得孩子的合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奖励一般采取结合的原则,奖惩要结合,该奖的奖,该罚的罚。要和孩子共同配合,讲清道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认真行为的训练,解决孩子情绪紧张和焦虑的问题,有些事要让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自我指导,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告诉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有停一停、看一看、听一听的习惯,以后达到自我调整。二、疏泄疗法,对于不满的情绪和事物父母不满意,全讲出来,然后再和家长共同分析。对的要肯定,错的要加以矫正。让孩子心情舒畅,能够和家长融合、互动,互相合作是最好的办法。不要指责、批评,认为是坏孩子,认为没救不管了,要给以理解、鼓励,要支持孩子,奖励和惩罚共同来进行。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要有始终如一纪律和要求,不要今天定了,明天就不执行了,这样不好。要训练孩子参加活动,比如柔道、举重、田径运动、游泳、健身、打球。让他在运动中提高自信心,有自尊心,这样对孩子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贯彻所有发病的治疗过程当中,都是有效的。"

语音时长03:02''

孙玲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10/06收听(61008)

孩子抽动症怎么治疗

"对于孩子的抽动症,治疗时要采取综合治疗,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同时使用,还要注意治疗个体化,主要分析如下:1、健康教育:针对孩子及其父母、老师及与其接触较多的人员,告知抽动症的行为是种疾病,无法控制,并不是品行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抽动症的问题。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个体指导、口头讲解、书面卡片提示、科普宣传,面对孩子要帮助其认识到疾病可以治愈、改善,消除自卑感,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其多与正常孩子进行交往,面对父母,要告知父母对其关爱和理解的重要性,增加亲子接触和交流沟通,避免父母过多责备、惩罚和忽视。2、行为治疗:对待老师,要告诉老师有关疾病的知识,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对其进行讥讽、嘲弄或歧视,老师要对其更加爱护,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不方便。3、药物治疗:开始用药时要遵循医嘱,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问题要及时去医院就诊。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用药不存在绝对最好、最快、最有效,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一般最常用的抽动症药物,比如盐酸硫必利片、阿立哌唑片。另外,也可以配合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也要讲究个体化治疗,一般要去正规中医科诊治,根据相应症状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所以,抽动症多采取综合治疗,有的还要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语音时长02:47''

周小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21/08/20收听(2904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7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